二.名詞解釋:
1.遺傳素質:遺傳素質是指個體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等
2.個人本位論:提出教育目的應當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認為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人,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增進他們的個人價值的教育觀念。
3.隱性課程:是指在學習環境,即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習得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這種環境就是非正式的、潛在的課程。
4.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三.簡答題.
1.為什么說現代教育在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⑴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人的發展方向;
⑵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⑶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老師。
2.簡述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趨勢?
⑴加強學前教育及其與小學教育銜接;
⑵提早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⑶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著綜合統一的方向發展;
⑷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⑸終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視。
3.簡述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
⑴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
⑵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
⑶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偏向。
4.班主任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⑴高尚的思想品德;
⑵堅定的教育信念;
⑶家長的心腸;
⑷較強的組織能力;
⑸多方面的興趣與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四.論述題:
論述在集體中教育原則的涵義及其在實踐中貫徹原則的基本要求?
在集體中教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貫徹原則的要求是:
一、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為建設良好的集體努力;
二、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人,通過學生個人轉變影響集體;
三、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集體的教育力量結合起來。
五.案例題:
案例分析一
這是重慶一中學由剃頭發事件而不讓其上課的材料
劉某是一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特喜歡羅納爾多,把頭發剃成足球樣式形狀,第二天便來學校上課,剛走進教室,被老師看見,老師便對他說:“你的發式太怪了,把頭發再去剪剪,恢復正常了再來上課,順便讓你爸爸媽媽來學校一趟。”劉某會加后,將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來學校,學校老師要求劉某剪掉頭發,并不準許他上課。外婆帶他去將頭發剪成光頭,第三天又來學校,沒想到學校老師卻說哪有學生光頭來上課的,依然不允許其上課,外婆只好找校方領導,校方說不準許其上課。家長說;‘可否戴帽子上課。“校方說;‘不行,等頭發長長了再來上課。”家長為讓劉某學習,找到教育局領導反映情況,教育局要求準許劉某上課,并且在校期間(要遵守)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學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對劉某家長說)以劉某光頭損壞學校形象為由不允許劉某上課。
運用相關的教育法規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學原理回答:學校這樣做是否合理,為什么?
答:學校這樣做不合理。原因如下:
一、從法律的角度說,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享受九年義務教育是學生們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剝奪。因此,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生,教師應當耐心的教育、幫助,不得歧視。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包括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只有“教育權”,而無拋棄、勒令離校、限制上課等“處罰權”;
二、從情理的角度說,十四歲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于事物認識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強,基于這樣的身心特點,犯錯誤、違反校規校紀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學校都以開除、限制學生上課等簡單的方式處罰學生的話,那么,教育既無藝術,也無科學可言了。雖說教育不是萬能的,但學校未經嘗試其他教育方法遍急于處罰學生,顯然不合情理。
三、學校隨意處罰學生,甚至將違反紀律的學生驅逐出校園,推向社會,是對社會、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學校作為專門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起教育責任。何況,對于學生的錯誤,學校領導和教師也有一定的責任。
案例分析二某老師在《贈汪倫》的教學中,老師組織了一場“表演”。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贈汪倫》一課,大家有沒興趣表演李白和汪倫離別時的情況呢?
同學們紛紛舉手,并有兩位同學上來表演,他們模仿古人的模樣,用手撈胡子,邊念《贈汪倫》的詩。這種新奇的表演讓老師和同學們都精精樂道的看著。
后來又有一組的同學上臺表演,他們想起了唱古時候離別時候的歌,可是又都不太想的起來,這時老師提醒道,我們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師上空飛揚。
請結合案例,分析教師應如何上好一堂課?
答:1、明確教學目的
2、保證書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
3、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
5、組織好教學活動
6、布置好課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