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教育國際化:一是教育為社會國際化發展培養人才,二是教育本身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
15.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16.義務教育:是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17.美育:即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
18.學生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方面所發生的量、質、結構方面變化的過程與結果。
19.個體社會化:是指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把個體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態度、知識和技能結構的人。
20.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一是教育的規模、布局、比例、結構要合理。二是教育要強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用終身教育的觀念關照學校教育。
21.學生道德認知測評:是以學生道德認識水平即個體對道德規范和道德范疇及其意義的認識為對象所進行的評價。
22.教育信息化:一是教育培養適應于信息化社會的人才,二是教育把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于教學與科研。
23.國家課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24.班級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師通過對班級教育條件的理順,采取適當的方法,構建良好的班集體,從而有效地推進有計劃的教育行為的過程。
25.全民教育:一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道德發展的需要;二是全面教育是廣義的,它的范圍從學前教育到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包括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學校應當與豐富的學習環境結合在一起;三是一項新的社會責任,贊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組織都要貫徹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