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學習遷移及其種類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結果對另一種學習的易化或干擾現象。其實質就是把學得的知識經驗(包括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組改變后運用于新情境的過程。學習遷移廣泛存在于知識、技能的各種學習活動中。根據遷移作用的性質,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前一種學習有助于后一種學習的現象稱為正遷移。前一種學習阻礙了后一種學習的現象稱為負遷移。根據遷移時間順序的不同,遷移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先前學習對后面學習的影響叫順向遷移。逆向遷移是后面學習影響著前面學習所形成的經驗結構,使原有的經驗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使之得到充分修正、重組或重構等。根據遷移的內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遷移分為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水平遷移稱橫向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垂直遷移是指處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遷移分為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一般遷移是指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等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具體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特殊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
2、簡述感覺記憶及其特征
感覺記憶是指客觀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腦中只保留一瞬間的記憶,又稱為瞬時記憶。
感覺記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感覺記憶雜瞬時能儲存大量的信息。2、感覺記憶中的信息保持時間很短。3、感覺記憶中的信息是未經過任何加工的,是按照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樣直接加以編碼和儲存的。4、感覺記憶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識別而被傳送到短時記憶中,并在那里賦予它以意義。
3、簡述思維及其種類。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和間接的反映。
根據思維的憑借物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
根據思維過程中是以日常經驗還是理論為指導來劃分,可分為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根據思維結論是否有明確的思考步驟和思維過程中意識的清晰程度,可分為知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根據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方向,可分為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根據思維創新成分的多少,可分為常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4、簡述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所產生的激動不安狀態。情緒狀態一般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心境是一種具有感染性的,比較持久而微弱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彌漫性的特點,他不是關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體驗,而是以同樣的情緒狀態體驗對待一切事物。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暫的,爆發式的情緒狀態。通常是由對個人生活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所引起的。
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
五、論述題
1、(1)教育活動要遵循手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一個是社會發展規律,一個是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活動首先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最終要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又有起自身的規律,即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認識和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關鍵所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一直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教育活動中,適應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會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師工作要有心理學指導
駕駛的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師通過講授,使學生發展自身的各種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著就要求教師要了解,掌握和運用學生學習的規律和人格形成的規律。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學習的本質規律,不同學習的類型劃分,學習的過程階段特點等心理學理論,才能順利的事實教學活動,實現其教學目的。教師也只有掌握了學生的人格結構及其特征表現,才能針對學生的人格差異,因材施教,依據品德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3)掌握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是教師專業化的主要指標教師專業化要求教師要具有教師職業所必須的職業素養。教育理論知識是教師職業素養的主要條件,而心理學理論則市教育理論知識的重要組成。因此,掌握和運用心理學理論的水平就成為檢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主要指標。
2、人際認知是個體在交往中觀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顯行為,形成印象,并推測,判斷其心理狀態,人格特征,行為動機和意向的過程。他是個體對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評價,涉及道德內容,有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可,對人與人關系的認知,對他人行為原因的認知等。
人際認知是人際知覺的結果,是人際關系形成的理性條件,它反映的是個人對自己及自己人際關系狀況的了解程度。個人只有正確的認識他人與他人的關系,他人與自己的關系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調節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從整體上看,人際認知的發展是人際關系發展的基礎。人與人的交往首先是從感知、識別、理解開始的,彼此之間不相認識、毫無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際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際關系。一般情況下,良好的認知產生良好的情感可,良好的情感帶來良好的行為,從而形成人際交往的良性循環。
六、案例分析
一、李某的癥狀應屬于品行障礙問題。根據對李某各方面的分析,導致他品行障礙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因素使他情感得不到滿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李某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愛護以及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時爺爺奶奶的溺愛又使他在良好品德的培養上出現缺失,因此導致其在思想認識以及行為上的偏差。
2、不良平行環境的影響。因為渴望交流和理解,他與學校中的不良少年成為朋友。經常打架,打游戲,泡網吧,并在他們中成為“英雄”,這使他希望受到關注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因此樂在其中,難以自拔。
3、學習困難帶來的自信心的喪失。李某學習成績很差,使他經常遭遇失敗,導致缺乏自信,自我評價出現偏差,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出現曠課、給老師搗亂、結交不良朋友等品行問題。
解決方案:
1、認真分析該生成長經歷,運用綜合性心理輔導政策。給他安慰、關懷,支持該生建構新的認知,并幫助他建立合理的生活、學習計劃,制訂符合其自身狀況的成就目標,幫助他重拾自信。
2、各方面的協調,形成教育合力。首先,父母要給予其應有的關愛,并改變現存的教育方式,用理解、寬容、真心、耐心取代溺愛。其次,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幫助李某重新建立學習的信心,創造各種條件,使他融入班級,體會到同學、老師的愛,集體的榮譽感以及個人成功的體驗。
3、改變李某認知結構。使其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及消極情緒,幫助他予以放棄。
小結:
品行障礙由于青春期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經常出現的。通常會表現為反社會和攻擊行為。另外,還有逃課、撒謊、吸煙等行為的出現。家庭和學校環境因素是青少年出現品行障礙的重要因素。引導其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和老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心靈的關注。
二、該案例體現的是師德掩蓋下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1、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案例中的小趙由于工作量的激增,使他在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在面臨職稱評定,按績取酬、末位淘汰等方方面面的教育改革中發生了心理狀態上的巨大改變。由富有激情變的冷漠懈怠。
2、認知上的不協調造成的心理沖突。在小趙的觀念中始終存在多勞多得、有付出就要有回報的想法。而在現實中出現的不協調使他對原有價值觀念產生懷疑而導致不公平感,心態失去平衡。3、在主觀上對教師職業的理解不夠深刻。不能把教師要具有獻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的堅強以及完善的人格等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導致心理失衡的產生。
解決方案:
1、從學校的角度,首先學校領導應重視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樹立為教師服務的思想,多給老師一些關注。學校既要讓教師有壓力,又要對教師關懷備至。其次,建立寬松的人際交往平臺。讓教師之間有機會相互了解,相互啟發,相互安慰,相互鼓勵,相互依靠,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互學習一些經驗。最后,適當地組織教師培訓,教授心理知識和方法。
2、從教師的角度,最能夠條情緒與心理壓力的人還應是教師自己。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學習。新形勢下,教師應調整自己的腳步和心理,不斷適應新的環境,學習運用新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職業素質的培養,從師德、知識以及能力各方面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小結:
教師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人物。只有從各方面加強素質培養,具有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才能以更合理、健康的方式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歷年真題:遼寧省教師資格證考試歷年真題(中小學)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8年培訓經驗,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