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網校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綜合素質的知識考點,幫助廣大考生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及出題方向。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一次通關攻略,立即查看>>
第六節 藝術鑒賞知識
(一)藝術鑒賞概述
1.藝術鑒賞的含義 藝術鑒賞,又稱藝術欣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異常活躍。
藝術鑒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必須通過鑒賞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2)鑒賞主體在藝術欣賞中,并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著審美再創造活動。
(3)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鑒賞同藝術創作一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它集中表現在鑒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興趣愛好等,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
2.藝術鑒賞的特點
在藝術鑒賞中,鑒賞者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藝術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動、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經驗、藝術修養,通過聯想、想象和理解,去補充和豐富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對形象和作品的意義進行“再評價”。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鑒賞中的“再創造”和“再評價”,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鑒賞。藝術鑒賞的過程是由淺人深的,大致上經歷了感官的審美愉悅、情感的審美體驗到理性的審美超越這三個層次。藝術鑒賞是藝術批評的基礎,也是藝術作品發揮社會功用的必然途徑。
3.藝術鑒賞的功能
(1)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提高鑒賞者的審美能力;
(2)能培養人們的品德,提高他們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
(3)能開發人們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寬認識;
(4)是一種積極的娛樂方式,能娛情怡神,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等。
(二)書法藝術鑒賞
1.書法欣賞需要反復地觀賞玩味
書法欣賞既然是一種認識活動,也就必然遵循著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而這種認識過程不是進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斷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書法隨時點畫、結體、章法等具象構成,但作為藝術品欣賞時,必須透過這些現象領略其力感、情感、氣韻、風格等所產生的蘊涵美,所以書法藝術又具有相當抽象的特點,這就更需要較長時期的靜觀和反復的揣摩玩味。有時面對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無奇,細看才發現有驚人之妙,以致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愛看。
在欣賞書法藝術過程中,還要求對不同的書法家作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其異同,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對著名書法作品所作的藝術特點的概括;才能做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賞水平提至更高的階段。
2.書法欣賞的能動性
書法被譽為“有情的圖畫,無聲的音樂”。書法欣賞也像美術、音樂欣賞一樣,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如果欣賞僅僅像認字一樣把書法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號,那就根本談不上書法美的欣賞。再者,書法欣賞是積極的、能動的,只有這樣,視覺形象才有可能與動覺結合起來,使視覺控制轉化為動覺控制。要想通過書法欣賞來提高書法造詣,只有依賴于這種積極的、能動的欣賞才能實現。
3.書法欣賞帶有主觀色彩
書法欣賞既然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就必然帶上再創造者的主觀色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人們對這種審美的主觀性的生動說法。書法欣賞因人而異,各有所愛:有的喜歡歐體的險勁美,有的喜歡顏體的渾樸美,有的喜歡柳體的挺美,有的喜歡趙體的遒麗美……即使同一個人,隨著年齡、文化素養、實踐經驗乃至情緒等變化,對同一件書法作品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這是書法欣賞中的正常現象。但這并不是說書法審美沒有標準,可以說任何藝術都是有一定的審美標準的,我們不能片面強調書法藝術審美的主觀性而否認書法美的普遍客觀標準。
(三)詩歌藝術鑒賞
1.從語言入手,抓住關鍵詞句,把握感情基調
古典詩歌總是精心挑選那些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把意思表達的準確、生動、鮮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著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句,叫字眼或詞眼。“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詞句都是對煉字的形象描繪,它能體現文中的主旨,表達詩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詞比喻愁之多,愁之連綿不斷的情感。
2.分析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
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基礎,意境是作者通過意象而創造的富有藝術情景的畫面,領會意境必須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開聯想,進而理解作品內容及思想感情。
3.熟記藝術手法專業“術語”,必事半功倍
古典詩詞曲在寫作上有自己的特點,在表現手法上也有獨到之處。如抒情詩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絕句、律詩中追求的“起承轉合”章法。為了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掌握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引用專業“術語”,往往會在詩歌鑒賞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藝術手法可以分為三大類: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
(四)繪畫藝術鑒賞
1.繪畫藝術概述
繪畫藝術與建筑、雕塑共同成為造型藝術,它們都與形有關,都有視覺形象,但它與雕塑、建筑的不同在于,它是二度平面上塑造藝術形象的造型藝術。繪畫,即運用線條、形體、色彩、明暗、筆觸等造型語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藝術形象,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藝術。
2.繪畫的兩大體系
中國畫和油畫是東西方兩大繪畫體系的代表。從總體上說,它們在創造與審美上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對油畫的欣賞,應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從古典油畫到近、現代油畫主題與風格的改變,建立起衡量畫作的標尺;對中國畫的欣賞,則可從不同的種類出發,領悟山水、花鳥、人物畫的特征。
(1)油畫(西洋畫)
油畫是以油為調和劑調和顏料,在經過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繪而成的繪畫。對于我國來說,油畫是外來畫種,有人稱之為“西洋畫”,它發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歐洲。油畫產生的確切時間至今未定。15世紀以前,歐洲的繪畫材料是礦粉質顏料,用膠水或蛋清調和。公元1430年左右,尼德蘭畫家凡•埃克史弟通過大量實驗,發現運用亞麻仁油調料作畫,效果更佳,調好的顏料不易干固,可以層層重疊,畫好后又不易褪色,有經久的新鮮感。這種技法很快傳到意大利等國,經過許多畫家的實踐后更加完善,油畫由此成為西方的主要畫種。
在照相機未發明的時代,具有很高寫實性能的油畫是留影千古的主要手段。油畫能夠傳達出物象形體的質感、量感,能夠傳達物象所處空間的光線、色調和氣氛。油畫家或用宏大的構圖復現帝王征戰、君主加冕、宗教慶典等壯觀場面,或寫風景、靜物以及日常生活風情于小幅中,至于肖像,更是油畫家的擅長。從油畫被發明至今,不過四百余年,但保存下來的油畫作品卻難以計數。大約在清代中葉,油畫技法傳人我國,到本世紀形成獨立的畫種。時至今日,我國油畫已得到了很大發展。
(2)中國畫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統稱。就材料而言,西方的油畫不存在國別之異,所以人們一般不稱英國畫、法國畫,而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繪畫在東方形成了獨立體系,中國畫因之得名。從廣義上說,中國畫包括中國傳統繪畫的各種類別,但通常指的是以水為調合劑,以墨為主要顏料的一類,又可稱水墨畫或彩 墨畫。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為我國特有的筆、墨、紙、硯和絹素。其中宣紙可分為熟、生兩種、熟宣適于層層 敷染墨和彩,用熟宣創作的畫往往稱工筆重彩畫。生宣具有較強的吸水性,筆觸紙面即形成水墨或色彩 的痕跡,適合以寫意的方式表現物象。中國畫的另一特色是使用毛筆,比起油畫筆,毛筆具有特殊的效 能,它能自由地勾畫出線條。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通過線條粗細、頓挫、方圓、疾徐、轉折等變 化,表現物象的形體和質感。在水墨一體的中國畫中,墨色基本代替了彩色,通過布墨的皴擦點染、干濕 濃淡等變化,塑造體積,烘染氣氛。西方有人認為中國人缺乏色彩感,沒有制造出在歐洲流行的油畫形式。其實,墨中有豐富的色彩,墨分五色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3.繪畫欣賞知識
(1)線條
線條是繪畫諸要素中最生動的部分,是畫家從自然真實中抽取出的一種有抽象意味的語言。“西畫的線條是撫摸著肉體、顯露出凹凸,體貼輪廓以把握堅固的實體感覺;中國畫則以飄灑流暢的線紋,筆酣墨飽,自由組織,暗示物象的骨格、氣勢與動向。”(宗白華《美學散步》)。線條的韻律支撐了全畫的生機,尤其在以線造型為主的中國畫中,線條是構成物象、表現畫家情感的符號,也能給欣賞者以各種聯想:中鋒行筆的線靈活富有彈性,似楊枝柳條;側鋒挫筆的線干澀厚重,如松柏裂痕;線條呈波狀起伏,給人優柔連綿之感;線條成方剛短促,造就堅挺硬朗之勢……
(2)形體
形體在繪畫中不僅指具體物象的形貌,還指這種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傾向特征。通常說△形表示穩定、平衡;口形表示秩序、靜態等。單獨的形已具有含意,幾組形體之間形成的相互關系和趨勢更造就了畫面的情感傾向。畫中形象不是冷冰冰的形,而往往以它們的報考寓意傳情,形體的寫實性和象征性融合一體。所以在欣賞時,對形體的感知能夠幫助領略畫作的內涵。
(3)色彩
色彩是繪畫中最富情感性質的要素。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會產生心理效應,這個原理業已被科學證實。例如紅色使人想起血與火、壯烈、勇敢,令人產生激奮與昂揚的情緒;藍色喚起對星空、大海的遐想,令人產生寬廣、舒緩之感。色彩能夠形成擴張與收縮,前進與后退等傾向。也會激發悲哀、熱烈、崇高等象征性聯想。但是,一般人通常注意的只是物體的固有色,而不大注意色彩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組合。在畫家那里,色彩是被感覺到的,色彩關系比固有色更重要。比如描繪一片樹林,不是用一種近似樹葉的綠色就可以畫出來,而是要用許多種顏料調和成冷綠、暖綠、深淺不同的綠組成一個綠的色調,將樹林處在空氣中的形貌表達出來。作畫需要色感,欣賞也需要色感,如同音樂中講樂感,語言中講語感一樣。
(4)色調
與色彩相關的是色調。特別在油畫中,色調是構成主題思想與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畫上縱有千筆萬筆不同的顏色,但必定有幾種是主要的色彩,由它們構成色調,控制全幅,造就集中而豐富、統一又有變化的美。這就像交響樂一樣,有主旋律始終活躍與貫穿在全曲之中。例如,俄羅斯畫家列賓在創作《伊凡雷帝殺子》時,緊緊把握血的紅色這一主調。那迷狂間殺死兒子的伊凡,捂著兒子受傷的頭,血緩緩地從他的指縫里流出來,淌向皮膚、衣服、地毯。畫面的殷紅、暗紅、紫紅構成強烈的色調,烘托出強烈的悲劇氛圍。
(5)動感
動感也是繪畫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過構圖和造型形成的某種感覺效果,又指涵蓋其他因素形成的畫面整體精神。古代中國論畫將氣韻生動列為第一要義,強調畫面的活、生、暢,忌諱滯、板、僵,都體現了注重繪畫表達萬物生命與生機的審美傾向,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對自然的認識。在許多油畫中,人物處在運動的瞬間狀態,欣賞時,從畫面靜態的形象可以聯想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加對所描述情節的領悟。
此外,在繪畫中起作用的還有筆觸、質感、體量感等因素。所有這些要素在一幅幅畫中組成有機整體,有時藝術家也側重地強調某種要素。有人把繪畫藝術中的造型比作人的軀干,線條比作人的神經,色彩猶如血液,畫家的情感即是靈魂,一件杰作就是一個以情感支配語言的藝術生命。
4.繪畫藝術的鑒賞方法
繪畫語言中的形、光、色、結構等要素都是具有審美感染力的表象符號,不同藝術家運用它們的方式不同,就產生出具有個性的藝術作品。因此,對于欣賞者而言,面對風格各異的作品,欲獲得欣賞的愉悅,達到欣賞的層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方法。概括而言,有下列幾個方面:
(1)首先要多看,確立對繪畫欣賞的自信心
繪畫的視覺空間特征決定了繪畫欣賞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繪畫欣賞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但不少人有這樣的體會:看到了作品,卻覺得看不懂。可見怎樣看畫,怎樣看懂畫,是欣賞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人體會到:欣賞一幅名作時心情興奮不已,若有所悟,但欲將這種感覺用語言表達時,卻覺得言不達意、零碎蒼白,甚至無從言說。這說明欣賞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與此相仿,介紹和指導欣賞也有文字轉換視覺形象的困難。即使是詩一般的文字也難以再現五彩繽紛的圖畫世界,對一幅畫條分縷析,往往會影響甚至破壞了審美直觀時所具有的綜合體驗。因而,關于繪畫欣賞的理論只能起到給人啟發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有“觀畫之法,先觀氣韻,次觀筆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 ([元]湯重:《畫鑒》)的說法。在西方,則有探究作品功用、印證文化背景、衡量寫實程度及分析形式構成的四問法。(《劍橋藝術史指南叢書.如何看畫》)前者講的是看畫主要看氣——整個畫面的生機活力,后者講的是要注重作品的內容。這種差異是在不同文化傳統習慣中形成的審美標準和角度的差異。
人們欣賞繪畫時往往一看畫的什么,二看是否逼真。面對作品,費神地尋找故事情節、人物身份和相互關系,贊許的只是畫得真像,這種欣賞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不是從直覺領悟作品開始,而是憑借某種理性的框架審視對象。把繪畫作品當成了某種理論的說明或直接陳述。主題內容固然是一幅畫作所具有的內涵,但尋找它并不是欣賞的目的,即便找到了也不意味著完成了欣賞過程。藝術的真實僅僅是藝術的某種特性,是否逼真只是對某種風格而言才有意義,而且也是很表面的。
(2)對繪畫作品(當然也包括一切藝術作品)要以理解的態度加以品評
不論哪種流派、風格,不論是你第一眼喜歡或不喜歡的,在欣賞之前要首先確立自己的理解的態度。所謂理解,即設法了解作品產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說的內容,以及作品結構、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對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賞者才可能作出比較實事求是的判斷和批評。欣賞和批評切忌有先人為主的成見。有人常常不研究作品,不了解藝術家的意圖,對自己看不慣的東西痛加批評,這種人的欣賞能力是很難得到提高的。
(3)了解繪畫發展脈絡,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歷史并非僅僅把繪畫留給我們,還在繪畫中把人類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啟示給了我們。創造了優秀繪畫作品的藝術家已隨著時間遠去了,我們今天面對繪畫作品,實際上是面對歷史和藝術家思想感情的化石。對于作品、尤其是古代繪畫遺產,通常要放在它誕生的時代背景上加以品評,并且與前代的、同代的或后代的繪畫加以比較,方能找到它在繪畫發展史上的準確位置,理解這一幅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美的真諦。
概而言之,繪畫世界是一個立體的現象。從縱向上看,是繪畫的演變與發展。比如西方繪畫經歷了古代(古希臘和羅馬)、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17、18世紀和近、現代等大的歷史階段。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表現風格都不相同。我們一般把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的西方繪畫稱為古典繪畫,即造型基本上是寫實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學傾向是典雅與和諧。但在整個古典繪畫中,又有風格的演變。從橫斷面看,各國的繪畫面貌在時代風格的統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如西方繪畫就有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特征之別。舉例說,德國的古典油畫向來以高度細膩的面貌出現,內容往往深奧難解,德國是許多大哲學家的故鄉,它的繪匭就有很強的哲理性,有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哲學的圖解。法國自17世紀后推崇輝煌華麗的宮廷古典主義繪畫,大多數作品色彩明快,情境喧鬧。欣賞兩國的作品,將獲得不同感受。因此,欣賞者應該逐漸積累文化史和藝術發展史的知識,力求把握繪畫的發展脈絡,以對繪畫這個立體現象的宏觀把握為基礎,進行具體作品的欣賞。
繪畫長廊光彩熠熠,其中閃爍著明珠般光輝的是各時代的代表作。在繪畫歷史的進程中,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繪畫面貌總是以一些重要藝術家及其典型作品為其代表的。人們稱那些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為大師,是因為他們的創造是超越前輩,影響來者的。他們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具有永恒的魅力。對這部分作品有較深的理解,就豐富了自己的欣賞知識,等于掌握了一些標尺。哪怕是面對一件沒有任何介紹的作品,也能基本把握它的藝術特點。
(4)培養藝術形式感覺
欣賞的實質不是表現的觀看,而是感覺。面對畫作,作品的整體面貌在瞬間便直逼眼簾。作品的藝術特征觸動、撩撥、撞擊、刺激著人的感官神經,形成審美的心理活動。與音樂欣賞必須在時間過程中經歷欣賞過程不同,繪畫欣賞是與面對作品全貌的瞬間同時進行的。欣賞者感覺的敏銳度與含量決定了欣賞層次,這就要求欣賞者也盡量像畫家一樣,具備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感受力。
對藝術形式的敏感依靠訓練和培養,經常欣賞畫作,思考畫作中的形式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觀察物體和景色有意味的形式,就能磨礪出良好的感覺。因此,培養和提高欣賞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5)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覺與聯想
欣賞繪畫是一種見仁見智、原無定法的創造性活動。由于欣賞主體的年齡、經歷、修養與趣味各異,同樣看一幅畫,獲得的感受結果自然也相異,這是正常的。欣賞繪畫的動機,在于人們希冀通過藝術理解歷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義。藝術品從藝術家筆下誕生之后,它就成了一種新的現實,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欣賞它,它賦予每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掌握了一定的繪畫知識和欣賞能力后,應充分尊重自己對繪畫作品的直覺,在畫作面前馳騁自己的聯想與想象。聯想是繪畫欣賞中的一種高級思維,是欣賞者把自己的經歷、知識與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相聯系,進而認識、理解作品的過程。在欣賞過程中,從視知覺到心理聯想,不僅依靠一定的文化修養,還依靠擺脫陳規與公式的拘束,敞開自己的視野。聯想和想象是情感的雙翼,借助它們,欣賞的層次便不斷深化,達到心曠神怡的最佳審美境界。
當然,由于繪畫語言的豐富性和人們欣賞的角度、側重點不同,常常會發生意見分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在繪畫欣賞中,我們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寬容的精神。
繪畫世界蔚為大觀。我們將以油畫和中國畫為主展開比較具體的討論。這兩大畫種是東、西方美術的代表。在古代,雖然絲綢之路的開拓與佛教的傳播形成了中國與外國美術的交往,但歐洲的繪畫并沒有很快傳人中國。在很長時間里,東、西方繪畫是獨立發展的。掌握這兩種繪畫欣賞的知識,可以觸類旁通。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講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nopage]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綜合素質考什么?233網校講師為你點撥各章節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中學綜合素質復習資料:
《中學綜合素質》高頻考點速記1-5章 《綜合素質(中學)》復習資料1-5章
中學綜合素質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