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26.研究小組將某綠色植物置于密閉玻璃容器內,在適宜條件下,經黑暗和光照處理,測量容器內O2含量的變化,結果如圖5所示。
問題:
(1)黑暗處理過程中,葉肉細胞可吸收容器中的O2,在_________(填部位)上與_________(填物質)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6分)
(2)光照處理后,容器內O2含量發生變化,細胞內的物質含量也發生變化。與B點相比,C點葉肉細胞內C3,物質的合成速率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6分)
(3)隨光照時間延長,到達C點以后,容器內O2總量將不再發生改變,其原因是_________。(3分)。
27.野生型果蠅的眼色有紅色、紫色和白色,其遺傳受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當個體同時含有顯性基因A和B時,表現為紫眼;當個體不含A基因時,表現為白眼;其他類型表現為紅眼。現有兩個純合品系雜交,結果如圖6。
問題:
(1)上述實驗結果表明,野生型果蠅的眼色的遺傳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等位基因A、a位于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體上。
(6分)
(2)親本白眼雄果蠅的基因型為_________。(3分)
(3)某小組以上述實驗中果蠅為實驗材料,嘗試選擇不同眼色的果蠅進行雜交,使雜交后代中自色果蠅只在雄性個體中出現。該小組實驗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功,理由是_________。(6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28.材料:
問題:
(1)分析該教師結束本節課的特點。(8分)
(2)結合材料分析教學語言的使用應注意的問題。(12分)
29.材料:
問題:
(1)分析該模擬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8分)
(2)分析模擬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的事項。(12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30分)
30.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節,“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的部分內容如下。
要求:
(1)設計基于學生活動的“反射”概念的教學過程。(20分)
(2)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本節內容的概念圖。(10分)
26.【答案】
(1)線粒體內膜;[H]
(2)下降;隨著光合作用的進行,密閉容器內CO2逐漸減少,光合速率逐漸降低
(3)此時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解析:
(1)植物處于暗環境中時,葉肉細胞只進行呼吸作用,O2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和[H]在線粒體內膜上反應生成水,并釋放出大量能量。
(2)由于該容器是一個密閉容器,C點對應的O2量大于B點,意味著BC段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該段的CO2含量在不斷下降,CO2和C5反應生成C3的過程受到抑制,所以C點葉肉細胞中C3物質的合成速率下降。
(3)C點以后,容器內O2量保持不變,這意味著O2的產生量與消耗量相等,即光合作用速率與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27.【答案】
(1)遵循;常
(2)aaXBY
(3)不能;白眼果蠅的基因型中必須存在aa,而A、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其遺傳與性別無關
解析:(1)由題意可知,果蠅眼色基因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
若兩對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體上,則當基因型為A_B_時,表現型為紫眼;當基因型為aa__時,表現型為白眼;當基因型為A_bb時,表現型為紅眼。但F1雌性和雄性的表現型不同,說明控制眼色遺傳的兩對等位基因不可能都位于常染色體上。
若兩對等位基因均位于X染色體上,則親本紅眼雌蠅的基因型為XAbXAb,親本白眼雄蠅的基因型為Xa_Y,則F1的基因型為XAbXa_和XAbY,因為F1雌果蠅為紫眼,故其基因型為XAbXaB,親本白眼雄蠅的基因型為XaBY。F1雌雄果蠅交配,后代的基因型為XAbXAb、XaBXAb、XAbY、XaBY,則F2的表現型為紫眼:紅眼:白眼=1:2:1。與題意不符,故兩對等位基因不可能同時位于X染色體上,則兩對等位基因一對位于X染色體上,一對位于常染色體上,故野生型果蠅的眼色遺傳遵循的自由組合定律。(F2的表現型比是9:3:3:1的變形,可直接判斷兩對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若A、a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則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bbXAXA和BBXaY,則F1中的雌雄果蠅均為紫眼,與F1只有紫眼雌果蠅和紅眼雄果蠅相矛盾。所以,A、a基因必定位于常染色體上,B、b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2)由上一問的分析結果可知,親本的基因型為AAXbXb,aaXBY,符合題意中F1以及F2的表現型。紅眼雌果蠅的基因型為AAXbXb,白眼雄果蠅的基因型為aaXBY。
(3)由題可知,白眼果蠅的基因型是aa__,其性狀與X染色體上的B、b基因無關。而根據分析已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其遺傳與性別無關,所以該小組的實驗無法成功。
28.【參考答案】
(1)結束技能是教師結束教學任務的方式,是通過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的系統化和鞏固,使新知識有效地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該教師以詩歌作為結束的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①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該教師結束本節課的方式恰當,小結精要,抓住了關鍵知識點。詩歌突出了重點,幫助學生強化所學知識,緊扣教學中心。
②語言精美,激發學習。該教師用詩歌進行結課,方式新穎,語言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使教學更有深度,讓學生的思維進入積極狀態,主動地求索知識的真諦。
③內外溝通,立意開拓。結課時教師沒有局限于課堂中,而是與語文學科相結合。這樣,結課既指導了課堂學習,又加強了學科聯系,成為學生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推動力。
④結構完整,首尾照應。該教師在結課時將零散的知識用詩歌的形式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做到了首尾相連、前后照應,使課堂教學變得完美。
(2)教學語言是課堂上教師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運用的語言,在教學中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①教學語言要保證準確、清晰地傳遞教學信息。材料中教師運用詩歌的形式對知識點進行表述,概括了各細胞器的功能,語言簡潔準確,緊扣中心,概括性極強,做到了畫龍點睛,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②教學語言要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材料中教師使用優美的語言總結知識點,并沒有直接將知識點呈現給學生,而是用擬人化的形式進行表達,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又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總結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使用教學語言時要注意學科性。教師沒有將思路只集中于本學科方向,而是利用語文中優美的語言進行表述,同時也準確地運用本學科的專門術語來進行教學,立意新穎,富有創意,體現了學科性。
④使用教學語言時要注意科學性。材料中教師對于知識的總結精煉,思想無謬誤,知識沒差錯,清晰準確地概括了各細胞器的功能,具有科學性。
⑤使用教學語言時要注意簡明性。教師的語言要簡明扼要,干凈利落。材料中教師的結課語言高度濃縮,抓住重點,言簡意賅。
⑥使用教學語言時要注意啟發性。材料中教師通過詩歌啟迪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擬人化的形式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生動形象,趣味盎然。
29.【參考答案】
(1)該模擬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①沒有提供足夠且合理的材料用具。教師只提供了黃豆,無法科學地完成該實驗。該實驗需要的材料用具可以是黃豆若干,大頭針l枚,大小燒杯各1個。
②發給各個組的黃豆數量各不相同,會影響后續實驗結果的統計。對于該實驗,為確保實驗結果的科學性,發給每個小組的黃豆總數應該一致。
③實驗前沒有讓學生明確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對于該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a.從黃豆中取出50粒,用大頭針扎眼,然后將所有豆子放人大燒杯中,充分攪拌,使兩種豆子混合均勻。
b.閉上眼睛抓豆子,每次從大燒杯中隨機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小燒杯中。依此方法,抓取豆子20次。(注意:一個一個抓,閉上眼睛隨機抓更能減少誤差)
c.數一下小燒杯中共有多少粒扎眼的黃豆(a)。
d.假設紙包內的黃豆總數為x,寫出x的表示式:x=_________。
e.重復測算3次,求平均值。(注意:每做完一次,材料放回后要攪勻,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擬實驗)
f.數黃豆總數:將大燒杯中的豆子倒在桌上,數清共有多少粒黃豆。將步驟e中測出的平均值與這個數字做比較,看是否相近。
g.計算各組數值的平均值x。
可將全班中每小組的計算結果綜合起來,擴大樣本范圍,這樣得出的實驗數據更可能與實際值相符。
④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深入到小組中進行適當的指導。
(2)模擬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第一,教師在模擬實驗前,應充分考慮學生進行模擬實驗設計中能夠用到的實驗用具,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果需要在課堂上做實驗,教師在課前應給學生設計、印發實驗報告單,要求學生把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下來。
第二,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需要使用模擬實驗法,要有知識背景的交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例如說明實驗材料、用具的用途,提示實驗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第三,模擬實驗法經常與講述、討論、指導自學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教學效果。
第四,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后,讓多名學生分別匯報設計思路、互相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不科學的實驗設計,教師要及時予以實事求是的評價。
第五,“分析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有耐心,切實起到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應該讓學生充分討論,盡量引導學生獨立得出結論,教師不能包辦代替。
第六,采用模擬實驗法進行教學,主要在于體現實驗法的思路,而不是刻意追求每個課堂都完全地引入模擬實驗法的全過程。如果課堂上無法完成模擬實驗法的某些環節,可以采取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方式,確保達到教學效果。
30.【參考答案】
(1)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縮手反射的游戲活動。隨機找一名學生上講臺,雙手背后站立。教師站在此學生后面,拿牙簽示意給其他學生看,注意不讓講臺上的那位學生看到。教師用牙簽去輕扎這位學生的手,讓其他學生觀察現象,并提出問題:當老師用牙簽扎他手的時候,他有什么反應?
學生發表看法后,教師進行總結: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縮手反射。
教師講解:神經元在受到刺激后會產生興奮并把興奮傳遞到其他神經元,于是各個神經元就連成了人體信息傳遞的網絡系統。那么在人體信息感知的過程中,神經系統究竟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呢?這個活動是在人體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又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調節的呢?由此引出新課。
(二)新課展開,互動教學
1.提出概念,認識反射
教師提問:剛才的臺上同學的反應是縮手反射,究竟什么叫作反射呢?
播放視頻:手遇到燙的東西會縮回,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嬰兒膀胱里尿液多了會立刻排尿,人感受到寒冷時會打哆嗦的場景。提問:這些例子都是反射,你能通過這些活動概括出什么是反射嗎?
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始討論,教師進行引導得出結論: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做出的規律性應答就叫作反射。
2.師生互動,辨析概念
教師講解:縮手反射就是由于牙簽扎手這個外界刺激,在人的神經系統的調控下,發生了把手縮回的這樣一個有規律的反應。哪位同學能再舉出一些例子來呢?
學生積極討論并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對老馬識途、驚弓之鳥、杯弓蛇影等內容進行分析,重點突出中樞神經系統在接收到刺激信號的條件下做出的反應,如“溫水煮青蛙”的現象,加深對“反射”概念的理解。
3.鞏固概念,探究提升
教師再次采用多媒體展示下列現象的圖片,并讓學生根據反射的定義判斷下列現象中哪些可以稱為反射,并簡單說出原因。
A.擺在窗臺上的花草向外生長。(不是反射,花草是植物,沒有中樞神經系統。只有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做出的規律性應答才叫作反射)
B.草履蟲對環境中溫度的變化表現出趨熱性。(不是反射,草履蟲沒有神經系統,屬于應激性)
C.人一碰含羞草,它的葉子馬上卷起。(不是反射,含羞草是植物,沒有中樞神經系統。只有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做出的規律性應答才叫作反射)
D.手偶然碰到火會迅速縮回。(是反射,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人體對火做出的規律性應答是縮手)
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膝跳反射的活動,加深對反射的概念的理解。
(三)小結作業
教師提問反射的概念,重點強調中樞神經系統、動物體或人體、規律性應答等關鍵詞。
課后思考:大家知道了反射的概念,那么反射到底是如何完成的呢?課后搜集資料,下節課上分享。
(2)概念圖設計如下:
面試輔導: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講師將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