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
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紅豆杉因其種子成熟時假種皮呈紅色而得名。從分類學上看,紅豆杉屬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類植物
D.苔蘚植物
2.關于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開放式骨盆,產羊膜卵
B.骨輕便、堅固,有些骨中空
C.胸骨上有龍骨突,胸肌發達
D.體表覆蓋羽毛,身體呈流線型
3.“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和“孔雀開屏”所描述的動物行為分別是( )。
A.防御行為、筑巢行為、攻擊行為
B.防御行為、求偶行為、攻擊行為
C.育雛行為、防御行為、求偶行為
D.育雛行為、筑巢行為、求偶行為
4.關于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蛋白質均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B.蛋白質的合成均需mRNA與tRNA提供模板
C.蛋白質均含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和多個肽鍵
D.蛋白質的合成與加工均需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參與
5.關于物質進出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大分子有機物需要通過載體蛋白的轉運才能進出細胞
B.大多數離子在逆濃度梯度下進出細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C.葡萄糖分子在順濃度梯度下可以通過協助擴散進出細胞
D.水分子進出細胞的速率與細胞內外溶液濃度的差值無關
6.圖1是在有酶催化和無酶催化條件下某化學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示意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A表示有酶催化的化學反應
B.E表示酶降低的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C.該化學反應常常伴隨著ATP的合成
D.該結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
7.關于真核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不正確的是( )。
A.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的過程不同
B.丙酮酸氧化分解的途徑和場所不同
C.還原型輔酶1消耗的途徑和場所不同
D.相同質量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ATP的量不同
8.藍藻細胞內不能進行的生命活動是( )。
A.[H]的氧化
B.染色體變異
C.CO2的固定
D.DNA的復制
9.關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用乙烯利處理鳳梨促進果實成熟
B.用細胞分裂素處理水稻幼苗促進細胞分裂
C.用赤霉素處理大麥種子誘導α-淀粉酶產生
D.用萘乙酸處理二倍體西瓜幼苗得到多倍體西瓜
10.下列有關信息傳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內分泌細胞可通過激素將信息傳遞給靶細胞
B.高等植物細胞之間可通過胞問連絲傳遞信息
C.遺傳信息可從D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質
D.生態系統中信息是沿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傳遞至高營養級
11.關于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所利用菌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制作果酒和泡菜用到的菌種都是細菌
B.制作腐乳和泡菜用到的菌種都是真菌
C.制作果醋和泡菜用到的菌種都是細菌
D.制作果醋和腐乳用到的菌種都是真菌
12.圖2是棉田中棉蚜及其天敵瓢蟲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棉田中瓢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800頭/百株
B.棉蚜活動能力較弱,可以采用樣方法調查棉蚜的種群密度
C.棉蚜與瓢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反映群落內部存在負反饋調節
D.由于瓢蟲數量上升具有滯后性,棉蚜發生初期應及時人工防治
13.山坡上的叢林因山崩全部毀壞,一段時間后,經歷草本、灌木和喬木等階段逐步發育出一片森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山坡發生的演替類型是初生演替
B.競爭不會改變不同階段的優勢物種
C.森林階段相對穩定,群落不再發生演替
D.上述演替過程中群落垂直結構變得復雜
14.造血干細胞可以形成紅細胞、白細胞等血細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造血干細胞和白細胞表達的遺傳信息存在差異
B.造血干細胞形成不同類型血細胞的過程一般是可逆的
C.人體成熟的紅細胞和白細胞理論上都具有細胞的全能性
D.紅細胞因細胞衰老導致細胞核逐漸退化并從細胞中排出
15.靜息電位的形成和興奮的產生,均是以細胞膜兩側離子的不均勻分布為基礎。將神經
細胞浸浴在無Na+的等滲溶液中,則該神經細胞( )。
A.表現為外負內正的靜息電位,刺激后可產生興奮
B.表現為外負內正的靜息電位,刺激后不產生興奮
C.表現為外正內負的靜息電位,刺激后可產生興奮
D.表現為外正內負的靜息電位,刺激后不產生興奮
16.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一個家庭中父母色覺正常,生了一個性染色體為
XXY的孩子。不考慮基因突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若孩子患紅綠色盲,則出現異常的配子不會來自父親
B.若孩子患紅綠色盲,則出現異常的配子不會來自母親
C.若孩子不患紅綠色盲,則出現異常的配子不會來自父親
D.若孩子不患紅綠色盲,則出現異常的配子不會來自母親
17.編碼CFTR蛋白基因的模板鏈上缺失AAA或AAG三個堿基,導致CFTR蛋白缺少一個苯丙氨酸,引發囊性纖維病。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與苯丙氨酸對應的密碼子為TTT或TTC
B.編碼CFTR蛋白基因中發生堿基缺失屬于基因突變
C.細胞中合成CFFR蛋白需要tRNA、mRNA和rRNA參與
D.CFTR蛋白基因缺失堿基后轉錄形成的mRNA中嘧啶比例降低
18.圖3表示同一生物體內不同時期的細胞分裂圖,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細胞②正在發生等位基因的分離
B.細胞①和細胞③處于有絲分裂過程中
C.細胞③和細胞④所示過程不可能發生在同一器官中
D.細胞③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量之比為1:2:2
19.下列觀點不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是( )。
A.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B.基因頻率的改變標志著新物種的產生
C.外來物種入侵能改變生物進化的速率和方向
D.地理隔離阻礙了不同種群間基因的自由交流
20.圖4是4個DNA分子的末端示意圖,由同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切出來的一組黏性末端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1.教師鼓勵學生相互交換資源,并和組內同伴進行討論。該教師運用的教學策略是( )。
A.概念圖
B.合作學習
C.STS教育
D.探究式學習
22.針對教師提出的“雙鏈DNA中G-C含量越高,DNA的熱穩定性越強”,有學生提出了疑問:“為什么?難道A-T含量高,DNA的熱穩定性就不強了嗎?”這種疑問主要反映了學生具有的能力是( )。
A.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B.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C.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D.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
23.在“細胞中的無機物”教學中,某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屬于能力目標的是( )。
A.制作“自由水和結合水相互轉化”的物理模型
B.探究“為什么要節約用水”,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C.閱讀“西瓜中的水”相關資料,歸納出水的功能特點
D.分析“細胞中各種化合物所占比例”的圖表數據,得出水的含量特征
24.在“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遺傳物質能夠控制生物性狀,而性狀是通過蛋白質來體現的,遺傳物質與蛋白質的關系是什么?”此提問屬于( )。
A.知識性提問
B.評價性提問
C.應用性提問
D.分析性提問
25.在“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教學中,教師盡量避免對學生的實驗設計進行直接評判,而是組織學生討論實驗設計方案。這樣教學的優點有( )。
①節省教學時間
②促進學生思考
③建立寬松氛圍
④簡化教學過程
⑤利于過程陛評價
⑥利于樹立教師權威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答案】B。解析:根據種子外面有無果皮包被,種子植物可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大類。被子植物的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實;裸子植物的種子外面無果皮包被,是裸露的,不能形成果實。紅豆杉的種子外的假種皮不是果皮,種子裸露,屬于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以種子進行繁殖的,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以孢子進行繁殖。
2.【答案】A。解析:多數鳥類營飛行生活,其結構特征總是與其生活方式相適應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前肢特化為翼,適于飛行;身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行時的阻力;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完成雙重呼吸,可以為飛行提供充足的氧氣;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腸很短,能減輕體重;胸肌發達,利于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A項是鳥類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征,B、C、D三項都屬于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特點。故本題選A。
3.【答案】D。解析:鳥的繁殖行為包括占區、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等。“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描述的是母鳥哺育雛鳥的現象,屬于育雛行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家燕在屋檐下筑巢的現象,屬于筑巢行為。“孔雀開屏”是指雄孔雀通過展開尾屏,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麗,來吸引雌孔雀與之進行交配,屬于求偶行為。故本題選D。
4.【答案】A。解析:蛋白質中含有肽鍵,使用雙縮脲試劑檢測蛋白質時主要是檢測蛋白質中的肽鍵。故蛋白質均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A項正確。蛋白質合成過程以mRNA為模板,tRNA的功能是運輸氨基酸,不是提供模板,B項錯誤。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R基上可能有氨基或羧基,蛋白質也可能包含有多條肽鏈,所以蛋白質不一定只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C項錯誤。分泌蛋白的加工需要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參與,但并不是所有蛋白質都需要,D項錯誤。
5.【答案】C。解析:大分子有機物進出細胞的方式主要是胞吞和胞吐,A項錯誤。離子在逆濃度梯度下進出細胞的方式屬于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B項錯誤。葡萄糖分子在順濃度梯度下進出細胞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屬于協助擴散,C項正確。水分子進出細胞屬于滲透作用,與細胞內外溶液的濃度差有關。一般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越大,水分子的運輸速率越快,D項錯誤。
6.【答案】B。解析:曲線A表示的化學反應消耗的能量多,反應不容易發生;曲線B表示的化學反應消耗的能量少,反應較容易發生。所以,曲線A表示無酶催化的化學反應,曲線B表示有酶催化的化學反應,A項錯誤。酶的作用是降低反應所需的活化能。E表示A、B兩個化學反應消耗能量的差值,即酶降低的化學反應的活化能,B項正確。通過圖示可知該反應的進行需要消耗能量,是一個吸能反應,需要水解ATP,C項錯誤。該結果只能說明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不能說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D項錯誤。
7.【答案】A。解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都是葡萄糖被分解為丙酮酸,在真核細胞中完全相同,A項錯誤。在有氧呼吸過程中。丙酮酸最終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場所是線粒體;在無氧呼吸過程中,丙酮酸被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乳酸,場所是細胞質基質,B項正確。在有氧呼吸過程中,還原型輔酶Ⅰ參與有氧呼吸第三階段,場所是線粒體內膜;在無氧呼吸過程中,還原型輔酶Ⅰ參與無氧呼吸第二階段,場所是細胞質基質,C項正確。1分子葡萄糖經過有氧呼吸過程可產生32個ATP(舊時說法為38個ATP),經無氧呼吸產生2個ATP,D項正確。
8.【答案】B。鷦析:藍藻細胞可以進行細胞呼吸,所以可以進行[H](還原態氫)的氧化,A項正確。藍藻細胞屬于原核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不存在染色體,所以不會發生染色體變異,B項錯誤。藍藻細胞內有光合色素及相關的酶,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故能進行CO2的固定,C項正確。藍藻細胞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可以進行DNA的復制,D項正確。
9.【答案】D。解析:乙烯利是優質高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促進果實成熟的作用,A項正確。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誘導芽的形成并促進其生長,B項正確。赤霉素能誘導α-淀粉酶的產生,促進種子萌發,C項正確。萘乙酸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落花落果和形成無子果實,還能增強植物的抗旱澇、抗鹽堿、抗倒伏能力。所以,用萘乙酸處理西瓜幼苗可以得到無子西瓜。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西瓜幼苗可以得到多倍體西瓜,D項錯誤。
10.【答案】D。解析:內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可以通過體液的傳遞,特異性地作用于靶細胞,A項正確。胞間連絲是貫穿兩個相鄰的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并連接兩個原生質體的胞質絲,是高等植物細胞之間物質運輸與信息傳遞的重要通道,B項正確。根據中心法則,DNA可以通過轉錄將遺傳信息傳遞給RNA,RNA經翻譯將遺傳信息傳遞給蛋白質,C項正確。在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可以是雙向的。在一條食物鏈中,被捕食者能感知捕食者的氣味做出應對策略,同樣捕食者也能感知被捕食者的信息以進行捕殺,D項錯誤。
11.【答案】C。解析: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所使用的菌種分別為酵母菌(單細胞真菌)、醋酸桿菌(細菌)、毛霉(多細胞真菌)和乳酸菌(厭氧型細菌)。所以,在制作果酒和腐乳時用到的菌種都是真菌,制作果醋和泡菜時用到的菌種都是細菌。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
12.【答案】A。解析: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圖中所示數據不是連續的,不能確定瓢蟲的環境容納量,A項錯誤。樣方法適用于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蟲卵等的種群密度的調查,B項正確。棉蚜與瓢蟲是捕食關系,據曲線可知,棉蚜與瓢蟲種群數量相互影響,瓢蟲的存在可以抑制棉蚜數量的增長,屬于群落內部的負反饋調節,C項正確。瓢蟲數量上升具有滯后性,等瓢蟲數量增長時,棉蚜數量已經較多,故應在棉蚜發生初期及時進行人工防治以減小棉蚜對棉花的危害,D項正確。
13.【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該山坡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項錯誤。優勢物種指在一定區域占優勢的物種,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競爭會改變不同階段的優勢物種,B項錯誤。森林階段相對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存在樹種的更替和組成變化或出現不同的林型,即發生著演替,C項錯誤。垂直結構是群落在空間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層現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中不同層次的食物和微環境不同。上述演替過程中,草本、灌木和喬木相繼出現,群落的垂直結構變得復雜,D項正確。
14.【答案】A。解析: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造血干細胞經過細胞分化可形成白細胞,二者表達的遺傳信息存在差異,A項正確。造血干細胞通過細胞分化的方式形成不同類型的血細胞,細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B項錯誤。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而人體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不具有細胞的全能性,C項錯誤。人體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是細胞分化的結果,D項錯誤。
15.【答案】D。解析:靜息電位的產生與K+的外流有關,此時細胞膜電位為外正內負。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對Na+的通透性增加,Na+內流,使興奮部位膜內側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外側,表現為內正外負。把神經細胞浸浴在無Na+的等滲溶液中時,給予其刺激時由于無Na+內流,它仍然表現為外正內負的靜息電位,不能產生興奮。故本題選D。
16.【答案】A。解析: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致病基因為b。父母色覺正常,則父親一定不帶致病基因,基因型為XBY。若該孩子患紅綠色盲,則母親一定是攜帶者,基因型為XBXb,且該孩子的基因型為XbXbY,出現異常的配子來自母親而不是父親,A項正確、B項錯誤。若孩子不患紅綠色盲,其基因型為XBXBY或XBXbY,則出現異常的配子可能來自父親,也可能來自母親,C、D兩項錯誤。
17.【答案】A。解析:密碼子是指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3個相鄰的堿基。密碼子直接決定翻譯的起止和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編碼CFTR蛋白基因的模板鏈上缺失AAA或AAG三個堿基,導致CFTR蛋白缺少一個苯丙氨酸。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苯丙氨酸的密碼子應該是UUU或UUC,A項錯誤。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因此,編碼CFTR蛋白的基因中發生的堿基缺失屬于基因突變,B項正確。細胞中合成CFTR蛋白需經歷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其中轉錄過程形成了mRNA,翻譯過程需要tRNA、mRNA、rRNA參與,C項正確。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CFrR蛋白基因缺失堿基后轉錄形成的mRNA中缺失UUU或UUC,缺失的是尿嘧啶、胞嘧啶,因此嘧啶比例降低,D項正確。
18.【答案】C。解析:細胞①中有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為有絲分裂后期。細胞②中同源染色體將要分離,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細胞③的同源染色體沒有聯會,各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為有絲分裂中期。細胞④中沒有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并移向細胞兩極,為減數第二次分裂末期。據此可判斷:細胞②中,等位基因正在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A項正確;細胞①和細胞③處于有絲分裂過程中,8項正確;細胞③和細胞④可能發生在同一個器官中,如精巢,C項錯誤;細胞③處于有絲分裂中期,其染色體、染色單體、DNA的數量之比為1:2:2,D項正確。
19.【答案】B。解析: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例如很多植食性昆蟲和寄主植物的協同進化促進了昆蟲多樣性的增加,A項正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生殖隔離的產生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B項錯誤。外來物種的入侵能使生物所處的環境發生改變,能改變生物進化的速率和方向,C項正確。地理隔離的實質是阻礙不同種群間基因的自由交流,D項正確。
20.【答案】B。解析:經同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切割后產生的黏性末端是可以進行堿基互補配對的。圖中只有②④兩個黏性末端可以進行堿基互補配對,合成一個完整的雙鏈DNA。所以,②④是由同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切割而成的。
21.【答案】B。解析:概念圖是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包括眾多的概念以及概念與命題之間的關系,每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通過連接線和連接線上的詞表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STS教育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探究式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動手做、做中學,主動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本題強調的是教師鼓勵學生交換資源,并和組內同伴進行討論。該教師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合作學習。22.【答案】C。解析:在課程目標的解讀上,闡述了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生物學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題干中,針對教師給出的結論,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是一種對已有結論的批判,反映了該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故本題選C。
23.【答案】A。解析:高中生物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包括對科學的興趣、科學態度、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各方面。A項,制作“自由水和結合水相互轉化”的物理模型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屬于能力目標。B項,“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C項,“歸納出水的功能特點”,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生物科學基礎知識,屬于知識目標。D項,“得出水的含量特征”屬于知識目標。故本題選A。
24.【答案】D。解析:提問的類型一般包括六種:回憶性提問、理解性提問、運用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性提問和評價性提問。運用性提問是建立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和回憶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分析性提問要求學生識別條件與原因,或者找出條件之間、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教師需要不斷給予指導、提示和幫助。評價性提問主要包括兩方面,評價他人的觀點和判斷方法的優劣。回憶、理解和運用性提問主要用于檢查學生的知識;分析、綜合與評價性提問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面對問題。綜上所述,根據題意判斷,該提問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找出條件之間的關系,屬于分析性提問。故本題選D。25.【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分析,教師避免對學生進行直接評判,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寬松的氛圍;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案,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思考;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了適當的教學方式,認識到了學生的發展性特點,有利于過程性評價。綜上所述,這樣教學的優點有②③⑤。
面試輔導: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講師將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