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初中化學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恩格斯認為“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的科學家是( )。
A.阿伏加德羅
B.波義耳
C.道爾頓
D.拉瓦錫
2.下列各組離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11.依據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中化學概念內容的編寫要體現( )。
①直觀性
②關聯性
③學術性
④發展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化學課程目標確立的依據是( )。
①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②考試的要求和需要
③化學學科的特征
④學生發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關于教學目標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
B.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
C.教學目標是對學習結果的預期
D.教學目標是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
14.從知識分類來看,配平化學方程式屬于( )。
A.化學事實性知識
B.化學理論性知識
C.化學技能性知識
D.化學情意性知識
15.在化學課堂上,有些同學只喜歡觀看教師所做的演示實驗。這種興趣屬于( )。
A.感知興趣
B.操作興趣
C.探究興趣
D.創造興趣
16.“結構決定性質”是人們認識物質過程中獲得的一條規律。下列事實不能用這一規律解釋的是( )。
A.鹵素元素的單質性質相似
B.鎂與不同濃度鹽酸反應的速率不同
C.乙醇和甲醇都能發生酯化反應
D.金剛石與石墨硬度不同
17.關于化學教學中的化學實驗和科學探究表述正確的是( )。
A.科學探究中應該將實驗和推理、判斷相結合
B.科學探究只能通過實驗獲取事實和證據
C.科學探究的問題應該來源于實驗
D.科學探究的各環節都應該圍繞實驗展開
18.《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化學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真實而有意義
的學習情景”。據此,下列學習情景創設最為合理的是( )。
A.用“死狗}同”故事引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學習
B.用煙花倉庫爆炸的新聞事件引出“燃燒與滅火”課題
C.用氫氧化鈉溶液腐蝕雞爪實驗引出氫氧化鈉性質的學習
D.用無土栽培技術的應用引出溶液內容的學習
19.高中化學學業水平考試屬于( )。
A.終結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常模參照評價
20.下列評價方式符合現行中學化學課程評價理念的是( )。
①統一評價標準,進行定量評價
②學生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
③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
④評價目標多元化與評價方式多樣化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3分,共25分)
21.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有關問題。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曾說過:“科學的原理起源于實驗的世界和觀察的領域,觀察是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接踵而來的前進。”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梢?,想要學好化學這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是必要的基本能力,而且,學生的實驗觀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問題:
(1)與科學研究中的實驗觀察相比,學生的實驗觀察具有怎樣的特殊性?(6分)
(2)學生良好的實驗觀察能力應體現在哪些方面?(6分)
2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有關問題。
化學學習包括三大領域:可觀察現象的宏觀世界;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微觀世界;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和元素符號等構成的符號世界。因此,我國化學課程強調要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建立起宏觀、微觀與符號之間的聯系。
問題:
(1)請以氯化鈉為例說明化學知識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三個方面的體現。(6分)
(2)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利用宏觀、微觀與符號之間的關系開展教學?(7分)
三、診斷題(本大題1小題,15分)
23.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之前頭腦中會存著一些相關概念,其中有些是模糊甚至是錯誤的,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研究者將這類概念稱為前概念。某初中化學教師在進行純凈物概念教學前,為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設計了以下測試題,并對學生的答題結果進行了統計。
【環節10】提出問題:……
問題:
(1)分析該案例中【環節2】所提出問題的優點和不足。(10分)
(2)請解釋舞臺上利用干冰產生“云霧繚繞”現象的原理。(4分)
(3)【環節9】中事實可以作為哪些二氧化碳性質教學的引入?(2分)并請據此設計兩個問題。(4分)
五、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
25.缺
參考答案:
17.【答案】A。解析:《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8年版)》中明確提出,“認識到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和實驗,又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故本題選A。
18.【答案】C。解析:題干說化學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景”,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建的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景。故本題選C。
19.【答案】A。解析:終結性評價又稱總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高中化學學業水平考試屬于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不斷進行的評價。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前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常模參照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群體中建立基準(通常均以該群體的平均水平作為這一基準),然后把該群體的各個對象逐一與基準進行比較,以判斷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相對優劣。故本題選A。
20.【答案】C。解析:化學課程評價既要促進全體中學生在科學素養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又要有利于中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化、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故本題選C。
二、簡答題
21.【參考答案】
(1)①在學生實驗中,實驗現象必須明顯易于觀察,明顯的實驗現象能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②在學生實驗中,學生不僅會觀察實驗現象,也會觀察教師的實驗操作,因此教師在進行操作時,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操作規范,言傳身教。③在學生實驗中,要注重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明顯的實驗現象能給學生以生動的直觀印象,但只有通過思維才能完成認識上的飛躍,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積極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④在學生實驗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實驗觀察。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從多方面進行觀察,加強對實驗現象的認識。⑤在學生實驗中,要強調觀察的安全性。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實驗觀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強調觀察的位置角度,注意實驗安全。
(2)良好的實驗觀察能力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觀察的客觀性。即實事求是地記錄、描述觀察結果。
②觀察的目的性。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
③觀察的系統性。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有序地進行觀察,多側面地獲取化學現象信息,從而形成整體的印象。
④觀察的敏銳性。能夠抓住化學變化中稍縱即逝的現象。
⑤觀察的理解性,即思維性。能夠積極開動腦筋,使觀察更深刻、全面。
⑥觀察的審美性。能夠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和情趣去觀察實驗室和大自然中物質及其變化的奇異現象。
22.【參考答案】
(1)宏觀、微觀、符號是研究化學知識的三大重要領域。下面以鈉和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來說明化學知識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三個方面的具體體現。
宏觀上:先從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實驗現象人手,觀察燃燒發出的黃光以及生成的白色固體物質,引導學生獲得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外在現象感知,形成對這一過程的宏觀表征認識。宏觀上鈉與氯氣反應生成了氯化鈉。
微觀上:給出該反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用穩定結構的微觀表征來揭示實質。微觀上鈉原子最外層的1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層上,二者都形成相對穩定的8電子結構。
化學符號表征:確定氯化鈉的化學式,用符號表達式表示氯化鈉的生成反應,實現從微觀到符號和從宏觀占檄到符
三、診斷題
23.【參考答案】
(1)調查法、訪談法。
(2)部分學生對該題解答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不清楚各選項物質的成分,另一方面是對純凈物的概念理解存在誤區。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學生誤選B項的原因可能是誤認為潔凈的物質就是純凈物,對純凈物的概念理解存在誤區;學生誤選C、D兩項的原因可能是對白酒、天然氣的成分不清楚,認為白酒就是酒精的單一物質,天然氣就是甲烷,從而導致答題錯誤。
(3)錯誤前概念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先人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②知識的負遷移和原有概念的局限性;③由語詞帶來的曲解;④進行不正當的類比。
(4)①了解學生前概念。例如,在純凈物教學開始前,可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學生對于純凈物這一概念的認識。②通過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例如,很多學生認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針對這一錯誤概念,教師可將一燒杯的冰水混合物當堂加熱,待冰全部融化后,再問學生這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以此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③以實驗驗證、概念重釋、比較鑒別等方式糾正前概念中的錯誤成分。例如,很多學生認為潔凈的空氣是純凈物,針對這一錯誤概念,教師可以通過空氣的分離實驗來幫助學生糾正概念中的錯誤成分。④鼓勵學生對科學概念評論,形成新的概念圖式。
四、案例分析題
24.【參考答案】
(1)優點:
①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首先,舞臺“云霧繚繞”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也從常識中知道其主要成分是干冰;其次,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九年級上冊“空氣”這一節已經學習過。
②提問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的溫室效應、雪碧中的氣體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③問題具體明確。該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指向性明確,表達簡明準確。
④提問具有引導啟發性。該教師提出的問題,從“云霧繚繞”到二氧化碳的來源、消耗,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逐漸過渡,具有引導性,啟發學生的思考。不足:
①問題數量過多,學生來不及思考;每個問題沒有明確解決。
②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提問問題過于頻繁和集中,應該按照教學的進展和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比如在枯燥處提問,在前后知識銜接處提問。
③問題層次性不清晰。例如,該教師在提出溫室效應時,轉而提出雪碧中冒出的氣體,應該將二氧化碳對人類的影響和溫室效應放在一起提問。整體將提出的問題分類,從物理性質到化學性質再N--氧化碳的應用等。
(2)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干冰的熔沸點較低,放置在舞臺上時,室溫高于干冰的熔沸點,干冰直接升華,由固態變為氣態。同時,干冰升華吸熱,使周圍溫度降低,會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為小液滴,因此就呈現了“云霧繚繞”的現象。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
①為什么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地窖口含量高?
②為什么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導致生命危險?
五、教學設計題
25.缺
微信掃碼下面二維碼進入教師資格微信學習群。
考試題庫>>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庫試題免費刷
備考資料>>教師資格證各科思維導圖下載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取證班購課即送教材,5大基礎班級教學,給您備考指路,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