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9,共50分)
1.據先秦典籍記載,有一位思想家在論述仁義問題時,提出“仁者無敵”“仁人無敵于天下”的觀點。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2.下列選項,發生在東漢時期的是( )。
①耦耕的推廣
②《九章算術》成書
③黨錮之禍
④始設西域都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隋文帝時,以戶等為依據征調賦稅、力役,這一措施被稱為( )。
A.租庸調制
B.均田制
C.輸籍之法
D.大索貌閱
4.下列繪畫,反映五代南唐統治階層奢侈生活的是( )。
5.據《明史·職官志》載:“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這說明當時的內閣實質上是( )。
A.皇帝的參謀、秘書機構
B.中央一般行政機構
C.中央主要決策機構
D.事實上的宰相
6.提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的理學家是( )。
A.朱熹
B.陸九淵
C.張載
D.王陽明
7.清朝時,江南地區商業繁榮。史書載“徽州富甲江南,然人眾地狹,故服賈四方者半土著”。江蘇吳江“人浮于田,計一家所耕,不能五畝,以是仰貿易工作為生”。這反映當時江南地區商業繁榮的直接原因是( )。
A.政府鼓勵商業發展
B.農業和手工業繁盛
C.工商皆本觀念影響
D.地少而人口眾多
8.規定取消舊的公行制度、允許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易的不平等條約是( )。
A.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
B.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
C.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
D.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9.據史料統計,1872—1890年間,進口棉紗的價格下降了1/4以上,如以1872年的進口棉紗價格為基數,1 886年進口棉紗的價格僅為它的66.9%。這一變化引起的直接后果是( )。
A.政府財政收入增加
B.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C.自然經濟加速解體
D.階級矛盾空前尖銳
10.有一張官方發行的“興文教育彩票”,上面寫著“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初五日開彩”。其發行目的是( )。
A.紀念屈原
B.中體西用
C.實業救國
D.興辦新學
11.1917年初,《新青年》載文:“一日,須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須講求文法。四日,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日,務去濫調套語。六日,不用典。七日,不講對仗。八日,不避俗字俗語。”這篇文章的題目是( )。
A.《文學改良芻議》
B.《敬告青年》
C.《庶民的勝利》
D.《文學革命論》
12.下圖是小明家里收藏的一張民國時期的香煙廣告。這張廣告適于探究學習的歷史主題是( )。
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大革命
13.下圖是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發展折線圖。圖中折線上升部分表示黨員人數急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
A.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B.工農紅軍的戰略大轉移
C.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漲
D.蘇維埃政府的整風運動
14.據學者統計,截至1938年底,全國有1001座城市淪陷,中東部地區就有755座被占;全國集中于中東部地區92%的工廠除了少量遷出(上海也只遷出12.3%)外,其余均淪入敵手。這些數據可用來說明的觀點是( )。
A.日寇侵略遲滯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B.汪偽政府的成立造成國土淪喪
C.上海一直是中國城市發展的翹楚
D.中東部地區工業基礎被徹底摧毀
15.下圖所示學校所在的城市是( )。
A.長沙
B.重慶
C.昆明
D.貴陽
16.據統計,福建寧德地區的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70萬噸提高到1983年的82萬噸;1992年全區16.6萬個貧困戶累計解決溫飽16.1萬戶。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是( )。
A.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B.農業稅的取消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扶貧攻堅計劃的開展
17.繼公民法之后,羅馬逐漸形成了萬民法。其主要原因是( )。
A.領土的不斷擴張
B.帝制取代共和制
C.公民矛盾逐漸激化
D.社會經濟的繁榮
18.房龍在《人類的故事》中指出:人們的人生觀已經改變,他們開始穿與以前不同的服裝,不再把全部思想與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們試圖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們的天堂。下列與上述“改變”相關的史事是( )。
A.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
C.法國啟蒙思想的傳播
D.工業革命的擴展
19.史學家評論某一文件“是一份對既定權威造反有理的聲明”,是美國“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的標志。這一文件是( )。
A.《常識》
B.《獨立宣言》
C.《邦聯條例》
D.《聯邦憲法》
2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評論一位科學家時說,他“因為發現支配宇宙中的物體的定律而統治17世紀的科學”。這位科學家指的是( )。
A.牛頓
B.門捷列夫
C.達爾文
D.愛因斯坦
2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消耗最大的戰役是( )。
A.凡爾登戰役
B.索姆河戰役
C.馬恩河戰役
D.坦能堡戰役
22.1950年法國提出的一份文件中寫道:“這樣結合起來的聯營生產意味著將來在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再可能。”這一文件是( )。
A.《馬歇爾計劃》
B.《巴黎條約》
C.《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
D.《舒曼計劃》
23.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會議的東道主是( )。
A.中國
B.南斯拉夫
C.印度尼西亞
D.坦桑尼亞
24.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史跡之為物,必與“當時”“此地”之兩觀念相結合,然后有評價之可言。這里涉及的歷史研究方法是( )。
A.比較法
B.時空定位法
C.歸納法
D.因果分析法
25.綱要圖示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功能是( )。
①對歷史資料進行具體解釋
②直觀明了地呈現歷史信息
③展示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
④對知識要素進行整合與概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答案】C。解析:題目中的思想家提出“仁者無敵…‘仁人無敵于天下”的觀點,這與孟子的“仁政”觀點一致。老子的主要觀點是道法自然。墨子的觀點是尚賢、兼愛、非攻等。荀子的主要觀點是隆禮、重法。
2.【答案】C。解析:耦耕是西周時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①不符合題目要求。《九章算術》經過長期補充和修改,在東漢和帝時期最終定型成書,②符合題目要求。黨錮之禍是發生在東漢末期的士大夫、太學生反抗宦官專權的政治運動,③符合題目要求。西域都護的最初設立時間是在西漢宣帝時期,④不符合題目要求。
3.【答案】C。解析:租庸調制是唐朝初年政府制定的征收租稅和徭役的賦役制度。均田制是北魏時期的土地分配制度。輸籍之法是隋文帝時期地方按照中央劃分的標準確定民戶的戶等等級并載人簿籍,作為征調賦稅、力役的依據。大索貌閱是隋文帝時期地方按照戶籍記錄對民眾進行人口核查的歷史事件。
4.【答案】B。解析:A項是《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是唐朝中期貴族春游出行的盛況。B項是《韓熙載夜宴圖》,描繪的是五代南唐高官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歷史場景,符合題目要求。C項是描繪張騫出使西域的畫作。D項是《步輦圖》,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遣使節的歷史場景。
5.【答案】A。解析:題目的引文介紹了明成祖時期內閣的設立。根據“然其時,入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可知,此時的內閣不是專門的行政機構,不能管理具體的行政事務,屬于皇帝的參謀、秘書機構。
6.【答案】D。解析:根據“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可知,該理學家強調個體的良知(內心的主觀感受)。這與明朝的理學家王陽明的學術觀點一致。
7.【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清朝時期的江南地區因為地少人多迫使部分人口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促進當時江南地區商業繁榮。清朝時期,政府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鼓勵發展農業,抑制商業的發展,A、C兩項不符合題目要求。B項屬于結果,不是直接原因,予以排除。
8.【答案】A。解析:1842年,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取消公行制度,允許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貿易。A項符合題目要求。
9.【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1872--1890年間進口棉紗的價格大幅下降,進口數量增加,擠占了國內棉紗的市場份額,家庭手工業生產的棉紗滯銷,加速自然經濟的解體。C項符合題目要求。A、D兩項在題干中沒有相關體現,予以排除。進口棉紗價格的降低有利于棉紡織企業的發展,但不能說明民族工業迅速發展,B項屬于以偏概全,予以排除。
10.【答案】D。解析:“光緒三十四年”是1908年。清政府在20世紀初實行新政,在教育領域采取的措施是廢除科舉,頒布新的學制,發展新式教育。清政府發行“興文教育彩票”的目的是利用社會資源籌集資金用來發展新式教育。D項符合題目要求。B、C兩項不能從題目中推導得出。A項屬于干擾選項,不能由“五月初五日開彩”推出發行目的是紀念屈原,應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綜合考慮。
11.【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中的引文內容可知,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判文言文的撰寫原則,指出新文體的寫作原則。這與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文體改革的觀點一致。A項符合題目要求。《敬告青年》是《新青年》雜志創刊號中的文章,發表時間是1915年。B項不符合題目要求。《庶民的勝利》是李大釗撰寫的介紹共產主義思想的文章。C項不符合題目要求。《文學革命論》是陳獨秀撰寫的文章,倡導文學革命,沒有提出具體的文體改革內容。D項不符合題目要求。
12.【答案】D。解析:通過觀察題目中圖片可以提取關鍵信息“孫文牌香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提倡國貨…‘挽回利權”。這些信息反映孫中山先生鼓勵人們繼續從事革命,發展民族工業,打倒本國軍閥和帝國主義。結合民國時期的歷史史實可知,這張廣告適于探究學習的歷史主題是國民大革命。D項符合題目要求。二次革命是國民黨人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護國運動是孫中山領導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的群眾運動。
13.【答案】A。解析:根據題目圖片中折線上升部分對應的時間(1928--1934年)可知,中國共產黨轉變革命路線,大力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后,為壯大革命力量,大力發展共產黨員,導致當時黨員人數急速攀升。B、C兩項在時間上與圖片中的時間不符。蘇維埃政府開展整風運動導致黨員數量有所下降。D項不符合題意。
14.【答案】A。解析:根據題目內容可知,我國近代的主要工業企業因日寇侵略淪入敵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因戰爭被迫中斷。A項符合題目要求。汪偽政府成立于1940年3月,B項與題目內容不符。C項無法通過題目中的數據判斷得出。中東部地區的工廠少量遷出,D項說法錯誤。
15.【答案】C。解析:抗日戰爭開始后,多所高校于1937年11月在長沙組建成立臨時大學。由于長沙遭到日軍轟炸,臨時大學于1938年2)q開始遷往昆明。1938年,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正式成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的辦學時間截止到1946年7月底。根據題目中圖片的相關信息可知,西南聯合大學所在城市是昆明。
16.【答案】C。解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在農村進行經濟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業產量逐年提高,農民實現脫貧。C項是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A項不屬于直接原因。B、D兩項是黨和政府在21世紀初實行的惠農與改善民生政策。
17.【答案】A。解析:古代羅馬不斷進行對外擴張,征服地區的民眾不能與羅馬公民共同享有公民法賦予的權利,導致羅馬與征服地區矛盾重重。隨著羅馬法律的完善和公民定義界限的消失,萬民法取代公民法。A項是萬民法形成的主要原因。B、D兩項與萬民法的形成沒有直接聯系。按照正確順序是先有領土擴張.然后導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矛盾激化,進而推動萬民法形成,C項不符合題目要求。
18.【答案】B。解析:題目中房龍的觀點是人們不再等待來世的幸福,謀求現世的幸福,體現了人文主義
的觀點。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思想。所以,與“改變”相關的史事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A、C、D三項不符合題目要求。
19.【答案】D。解析:結合題干“新的、不同類型”可知美國創立了不同于當時世界上已有的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制的政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指的是美國通過《聯邦憲法》創立了總統共和政體,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全新的政體模式,與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共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政體的基本模式。D項符合題目要求。
20.【答案】A。解析:17世紀的英國科學家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科學解釋了宏觀世界中物體的運動現象。題目中斯塔夫里阿諾斯評論的科學家指的是牛頓。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的理論。愛因斯坦提出物理學上的相對論。
21.【答案】B。解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消耗最大的戰役是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馬恩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聯軍擊敗德軍的一次戰役。坦能堡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東線戰場上德軍與俄軍進行的一次戰役。
22.【答案】D。解析: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聲明,建議將法國和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置于聯營機構的管理之下,協調兩國相關產業的生產。該聲明被稱為《舒曼計劃》。《舒曼計劃》通過對法德兩國煤炭和鋼鐵生產進行聯合監管,消除了兩國爆發戰爭的潛在可能性。這與題目中文件的觀點一致。《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后美國幫助西歐重振經濟的援助計劃。《巴黎條約》是1783年美國同英國簽署的和平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是西歐六國在1965年簽訂的條約,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
23.【答案】B。解析:1961年9)1,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這次會議的東道主是南斯拉夫。
24.【答案】B。解析:梁啟超提到的“當時…‘此地”是指歷史遺跡出現的時間和具體地點,涉及的歷史研究方法是時空定位法。
25.【答案】D。解析:綱要圖示法的主要功能包括直觀明了地呈現歷史信息、展示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對知識要素進行整合與概括。綱要圖示法不能對歷史資料進行具體解釋,①不符合題目要求。
免費注冊233網校會員,獲取教師資格證真題!點擊注冊>> |
面試報考: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報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