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心肌纖維縮短速度,使心室收縮期縮短,ECG表現為Q-T間期縮短,舒張期相對延長,從而增加心肌供血和回心血量;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輸出血量增加,心室內殘余血量減少,心室容積縮小,室壁張力降低,使患者心肌耗氧量降低。
②減慢心率 (負性頻率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心功能不全時心率加快是因為心輸出量減少,交感神經活性增高,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所致的一種代償反應。強心苷減慢心率是繼發于藥物的正性肌力作用,即心肌收縮力加強所產生的強有力的脈搏波動,作用于竇弓壓力感受器,反射性地興奮迷走神經,從而抑制竇房結使心率減慢。此外藥物還可以直接興奮迷走神經與結狀神經節,增加竇房結對Ach的反應性。ECG表現為P-P間期延長。
心率減慢對緩解心功能不全時的癥狀是有利的,因為心率減慢可減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臟休息;同時由可因舒張期延長增加靜脈回心血量,心排出量得以提高;另外冠脈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心肌營養供應 (舒張期的冠脈血流量占總冠脈血量的85%)。
?、蹖π募『难趿康挠绊?/P>
決定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心肌收縮力、心率、每分鐘射血時間、心室壁張力 (心室容積),其中心室壁張力最重要。心功能不全時 ,往往因為心臟擴大,心室壁張力增加使心臟耗氧量增加,加之心率加快進一步加重了心肌耗氧量。強心苷可因使CHF的心肌收縮力加強而增加心肌耗氧量,但心肌收縮力加強使射血時間縮短,心室內殘余血量減少,心室容積縮小,心室壁張力下降,以及對心臟的負性頻率的綜合作用,心肌總耗氧量非但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這也是強心苷類藥物的正性肌力作用區別于兒茶酚胺類藥物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對于心臟已經擴大并伴有心絞痛的CHF患者是有益的,但對于對正常人或心室容積未擴大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可增加耗氧量,并無益處。
④對心肌電生理特性的影響
強心苷對心肌電生理的影響是復雜的,它有直接對心肌細胞的作用,也有通過迷走神經的間接作用,還有心臟的不同部位、藥物的不同劑量、病情的不同,反映不盡相同,作用也有差異。
強心苷在治療劑量下可通過增加迷走神經興奮性這一間接作用,加速 K+外流,增加最大舒張電位與閾電位的距離,從而降低竇房結的自律性使竇性頻率減慢,也使心房有效不應期縮短。
迷走神經興奮還可減慢Ca2+ 內流,房室結除極減慢,因而房室傳導減慢。這是強心苷治療防撲、房顫的重要依據。
另外強心苷還可以通過抑制 Na -K -ATP 酶的直接作用,減少細胞內 K ,減小最大舒張張電位 (MDP 絕對值減小)與閾電位的距離,提高浦氏纖維的自律性和縮短ERP。這是地高辛中毒時出現室顫或室性心動過速的機制。
?、輰CG的影響
治療劑量的強心苷最早引起ECG T波的變化,出現幅度減小、低平甚至倒置。S-T段下降并呈魚鉤狀,與動作電位2相縮短有關;P-R間期延長反映傳導速度減慢;Q-T間期縮短,說明浦氏纖維和心室肌APD 時程縮短;P-P間期延長,反映心率減慢。ECG 檢查不僅是臨床判斷是否應用強心苷的依據,也是檢查藥物是否中毒的依據。
2.對神經內分泌的影響
?、賹ι窠浵到y的作用
心功能不全時交感神經興奮性明顯提高,血漿中NA 含量顯著增加,可直接產生對心臟的毒性作用,是促進病情發展的危險因素,NA 的水平變化是判斷 CHF 預后的重要指標。強心苷一方面可以通過正性肌力作用,直接興奮迷走神經間接抑制交感神經,另一方面對交感神經也有直接抑制作用。長期應用地高辛,可以降低循環中的NA 濃度,抑制交感活性,改善CHF預后。但要注意用藥劑量,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趯ι窠泝确置诘挠绊?/P>
現已知CHF的發生與發展與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重要關系。地高辛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 (RAAS),降低血漿腎素活動,減少 ATⅡ及醛固酮的分泌,產生對心臟的保護作用。強心苷能促進心鈉素 (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 ANF)的分泌,恢復 ANF受體的敏感性,對抗RAS產生利尿作用。ANF是心房釋放到血液的激素,有利尿、排鈉和降壓作用,現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也發現有ANF樣物質。腦內注射ANF產生利尿,抑制垂體后葉加壓素 (vasopressin, Vp)分泌,對抗ATⅡ的飲水行為。外周神經中含的ANF,能抑制交感神經節后纖維釋放NA,減少腎上腺髓質合成兒茶酚胺。ANF受體分B、C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