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綜合題(本類題共2題,共20分,每小題10分。凡要求計算的項目,除題中特別標明的以外,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除題中特別要求以外,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小數;計算結果有計量單位的,必須予以標明。)
51、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發生有關業務如下:
(1)2004年1月1日以貨幣資金購買乙公司390萬元的股票,取得了乙公司10%的股權,對乙公司沒有重大影響,采用成本法核算。乙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月1日,其股東權益為4000萬元,其中股本3800萬元,盈余公積30萬元,未分配利潤170萬元。2004年乙公司實現凈利潤800萬元,甲公司和乙公司所得稅率均為33%,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兩公司均按凈利潤的15%提取盈余公積。
(2)甲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又以土地使用權從丙公司換入了丙公司持有的乙公司的股票,使甲公司對乙公司的持股比例由10%增至40%,投資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已知甲公司土地使用權的攤余價值為1400萬元(假設不考慮相關稅費)。需要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按5年攤銷。2005年乙公司實現凈利潤700萬元。
(3)甲公司從2004年1月1日起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按照會計制度規定,對不需用固定資產由原來不計提折舊改為計提折舊,并按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假定按稅法規定,不需用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不得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待出售該固定資產時,再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在所得稅會計處理時作為可抵減時間性差異處理。甲公司對固定資產均按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下列有關管理用固定資產的情況如下表(單位:萬元):
假定上述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與稅法規定相同,折舊方法、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均未發生變更;上述固定資產至2004年12月31日仍未出售,以前年度均未計提減值準備。
(4)甲公司在2005年1月1日根據技術進步越來越快的形勢,對2002年12月購入的一臺大型管理用電子設備的折舊方法由直線法改為年數總和法。已知設備的原值為560萬元,預計凈殘值率為4%,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改變折舊方法后,原預計凈殘值率和預計使用年限不變。
要求:
(1)對甲公司2004年、2005年的投資業務做出賬務處理;
(2)對甲公司2004年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折舊作的政策變更進行賬務處理;
(3)計算2005年折舊方法變更后2005、2006和2007年的折舊額,并對甲公司2005年折舊做出賬務處理。
52、某企業計劃進行某項投資活動,擬有甲、乙兩個方案,有關資料為:甲方案原始投資為1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00萬元,流動資金投資50萬元,全部資金于建設起點一次投入,該項目建設期為0,經營期5年,到期殘值收入5萬元,預計投產后年營業收入90萬元,年總成本60萬元。乙方案原始投資為21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20萬元,無形資產投資25萬元,流動資產投資65萬元,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投資于建設起點一次投入,流動資金投資于完工時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資金從銀行借款取得,年利率為8%,期限為15年,每年支付一次利息9.6萬元。該項目建設期兩年,經營期13年,到期殘值收入8萬元,無形資產自投產年份起分13年攤銷完畢。該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營業收入170萬元,年經營成本80萬元。該企業按直線法折舊,全部流動資金于終結點一次回收,所得稅稅率33%,該企業要求的最低投資報酬率為10%。
要求:
(1)計算甲、乙兩方案各年的凈現金流量。
(2)采用凈現值法評價甲、乙方案是否可行。
(3)采用年等額凈回收額法確定該應選擇哪一投資方案。
(4)利用方案重復法比較兩方案的優劣。
(5)利用最短計算期法比較兩方案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