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銀行,也稱貨幣當局,中央銀行處于金融中介體系的中心環節。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具有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和銀行的雙重性質。它的主要任務:一是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調控宏觀金融;二是實施金融監管,維護銀行業的穩健運行。
中央銀行制度的定義:由中央銀行代表國家管理一國金融業,并以其為核心構成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為融資媒體的金融體制。
2、建立中央銀行制度的必要性(熟悉)
1)集中貨幣發行權的需要;
2)代理國庫和為政府籌措資金的需要;
3)管理金融業的需要;
4)國家對社會經濟發展實行干預的需要。
3、中央銀行的產生與發展(了解):獨占銀行券的發行權是中央銀行產生的第一個標志。
1)由商業銀行轉化為中央銀行
2)專門設置的中央銀行——如美國聯邦儲備體系。
3)由綜合型銀行改革為單一職能的中央銀行。如前蘇聯、東歐各國和新中國。
4、中央銀行獨立性的起源及其發展(了解)
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處理中央銀行和政府之間關系的問題,即中央銀行對政府直接負責還是對政府相對負責的問題。
☆了解支持和反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理由:
①支持理由:民主社會政治家更關注的是短期利益,為了討好選民,他們更樂于采用膨脹性的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
②反對理由: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和財政政策及其他政策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長期效果。
☆中央銀行獨立程度的發展歷程
獨立性問題經歷了中央銀行高度獨立、中央銀行基本不獨立、到中央銀行相對獨立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中央銀行處于高度獨立階段,中央的實際職能限于維持銀行券和黃金的自由兌換。
第二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70年代初,中央銀行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基本不獨立。特別是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以凱恩斯為首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的流行導致獨立性的大大削弱。
第三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相對獨立。
5、中央銀行的職責和業務活動特征
中央銀行的主要管理職責:利用其所擁有的經濟力量,對金融領域乃至整個經濟領域的活動進行管理、控制和調節。
掌握中央銀行業務活動的特征:1)不以盈利為目的;2)不經營普通銀行業務——只與政府或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生資金往來關系;3)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具有相對獨立性,不應受到其他部門或機構的行政干預和牽制。
6、掌握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貨幣發行業務、對銀行的業務和對政府的業務。
①貨幣發行業務 | 貨幣發行業務是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 |
②對銀行的業務 | 1)集中準備金 |
③對政府的業務 | 1)代理國庫。國庫存款是中央銀行主要負債之一。 |
7、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熟悉)
中央銀行的資產:國外資產,對政府債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對非金融部門債權,其他資產
中央銀行的負債:儲備貨幣、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發行債券,國外負債,政府存款,自有資金,其他負債。
9、貨幣政策定義和目標(掌握)
①貨幣政策,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國金融當局制定和執行的通過貨幣供應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標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手段。一般包括:1)政策目標;2)實現目標所運用的政策工具;3)預期達到的政策效果。
②貨幣政策目標:1)穩定物價;2)經濟增長;3)充分就業;4)平衡國際收支。
掌握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
10、貨幣政策工具
類 型 | 運 用 | 特 點 | |
①一般性政策工具(掌握)——對貨幣總量的調節 |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 若中央銀行采取緊縮政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 缺陷: |
若中央銀行采取放松銀根政策,調低存款準備金率 | |||
2)再貼現 | 若中央銀行采取緊縮政策,提高再貼現率 | 與存款準備金率工具相比,再貼現工具的彈性相對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對要緩和一些。但再貼現政策的主動權卻操縱在商業銀行手中 | |
若中央銀行采取放松銀根政策,調低再貼現率。 | |||
3)公開市場操作 | 若中央銀行采取緊縮政策,賣出債券 | 比較靈活的金融調控工具。與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相比較,公開市場操作更具有彈性,更具有優越性。 | |
若中央銀行采取放松銀根政策,買入債券 | |||
②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熟悉)——對某些特殊領域的信用加以調節和影響 | 1)消費者信用控制(重要)——中央銀行對不動產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主要內容包括規定分期付款購買耐用消費品的首付最低金額、還款最長期限、適用的耐用消費品種類等。 | ||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對有關證券交易的各種貸款進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過度投機。 | |||
3)優惠利率 | |||
4)預繳進口保證金 | |||
③直接信用控制(熟悉) | 中央銀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 | ||
④間接信用控制(了解) | 即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 | 靈活,但要起作用,必須是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有較高的地位,并擁有控制信用的足夠的法律權利和手段。 |
11、貨幣政策的中介(中間)目標(熟悉)
貨幣政策目標一經確定,中央銀行按照可控性、可測性和相關性的三大原則選擇中間目標。
①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場利率。
②貨幣供應量。從1996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定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③超額準備金或基礎貨幣。
④通貨膨脹率
12、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指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和作用機理。
傳導體系:中央銀行→貨幣市場→金融機構→企業(居民)。
間接傳導機制: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效率決定于:①能夠對貨幣政策變動做出靈敏反應的經濟主體;②較為發達的金融市場;③較高程度的利率匯率市場化。
13、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踐
① “十一五規劃”期間我國貨幣政策的演變
1)2006~2007年——從“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漸轉為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2)2008年下半年開始,貨幣政策從“從緊”轉向“適度寬松”,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3)2010~2011年,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②正確認識穩健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