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分析最古老、最著名的股票價格分析理論可以追溯到道氏理論。1922年,漢密頓在《股票市場晴雨表》系統闡述。
威廉姆斯1938年提出公司股票價值評估的股利貼現模型(DDM),為定量分析虛擬資本、資產和公司價值奠定了理論基礎,為證券投資的基本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根據。
1939年,艾略特,波浪理論
1952年,馬科維茨,證券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組合投資理論的開端。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為何要進行組合投資;第二,投資者將如何根據有關信息進一步實現證券市場投資的最優選擇。
1963年,夏普,單因素和多因素模型
1964、65、66年,夏普、林特耐和摩辛同時提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1976年,羅爾,對CAPM提出批評。羅斯,套利定價理論APT。
關于市場效率問題,尤金·法瑪,1965年《股票市場價格行為》,1970年深化和提出“有效市場理論”。是受到奧斯本1964年隨機漫步理論啟發和影響。
只要證券的市場價格充分及時地反映了全部有價值的信息、市場價格代表著證券的真實價值,這樣的市場就稱為“有效市場”。
根據市場對信息反映的強弱將有效市場分為三種水平:弱式有效市場、半強式有效市場、強式有效市場。
1.弱式有效市場
在弱式有效市場中,證券價格充分反映了歷史上一系列交易價格和交易量中所隱含的信息。
2.半強式有效市場
在半強式有效市場中,證券當前價格完全反映所有公開信息。
如果市場是半強式有效的,那么僅僅以公開資料為基礎的分析將不能提供任何幫助。
3.強式有效市場
在強式有效市場中,證券價格總是能及時充分地反映所有相關信息。強式有效市場假設下,任何專業投資者的邊際市場價值為零。
進入20世紀80年代,實證發現了與理性人假設不符的異常現象。形成了行為金融學。個體心理分析基于“人的生存欲望”“人的權利欲望”“人的存在價值欲望”三大心理分析理論進行分析,旨在解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產生的心理障礙問題。群體心理分析基于群體心理理論與逆向思維理論,旨在解決投資者如何在研究投資市場過程中保證正確的觀察視角問題。
70年代,布萊克和斯科爾斯的期權定價理論。該理論的創建對期權、權證甚至公司估值具有重大意義。
自由現金流作為一種企業價值評估的新概念、理論和方法,最早由美國西北大學拉巴波特、哈佛的詹森于80年代提出。比較綜合地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成效。自由現金流已經成為企業價值評估領域使用最廣泛、理論最健全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