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0
商業銀行對于應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計算,建立在對貸款逐筆或分組分析的基礎上。
2 1
只有執行了審慎的分類貸款制度,才能真實揭示貸款價值,識別貸款組合中的預期損失,從而計提充足的貸款損失準備金。
3 0
歷史成本法的主要優點是客觀性強且便于核查,其主要缺陷是與審慎性原則相抵觸、無法反映銀行或企業的真實價值或凈值。
4 1
貸款分類除了幫助銀行識別貸款的內在風險(即已經發生但尚未實現的風險)外,還有助于其發現信貸管理、內部控制和信用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利于銀行改善信貸管理水平。
5 0
普通準備金又稱一般準備金,是按照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貸款損失準備金。我國商業銀行現行的按照貸款余額1%提取的貸款呆賬準備金相當于普通準備金。由于普通損失準備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本的性質,因此,普通準備金可以計入商業銀行資本基礎的附屬資本,但計入的普通準備金不能超過加權風險資產的1.25%,超過部分不再計入。
6 1
損失類貸款并不意味著絕對不能收回或沒有剩余價值,只是說貸款已不具備或基本不具備作為銀行資產的價值。
7. 1
在擔保的問題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要重點考慮:一是法律方面,即擔保的有效性;二是經濟方面,即擔保的充分性。
8. 0
生產轉換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資金購買原材料、生產、銷售到收回銷售款的整個循環過程。借款人在購買原材料、生產和銷售階段需要現金流出;在銷售和取得收入階段獲得現金流入。生產轉換周期是以資金開始,以資金結束。
9. 1
從銀行角度來講,資產轉換周期是銀行信貸資金由金融資本轉化為實物資本,再由實物轉化為金融資本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轉換周期,二是資本轉換周期。
10. 0
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的問題,依靠其正常經營收入已無法保證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的貸款稱為次級類貸款。
11. 0
對于大額的次級類貸款,如果可能的還款來源僅僅是抵押品,相對明確并容易量化,也應該區別出來逐筆計提。而如果可能的還款來源還包括借款人的其他活動,如融資等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則不應該從其貸款組合中區別出來逐筆計算應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
12. 0
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的充足性原則是指商業銀行應當隨時保持足夠彌補貸款內在損失的準備金。這里所說的“隨時”實際上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要求商業銀行所保持的準備金水平都與其當天貸款的內在損失絕對相等。只要商業銀行能夠定期對貸款的內在損失進行評估,并根據內在損失程度的變化定期調整其準備金水平就可以了。
13. 0
對于大額的不良貸款,特別是大額的可疑類貸款,要逐筆確定內在損失金額,并按照這一金額計提;對于其他不良貸款或具有某種相同特性的貸款,則按照該類貸款歷史損失概率確定一個計提比例,實行批量計提。
14. 1
按照審慎會計原則,要及時將估計的損失如實地反映在賬簿中,對利潤的記載和反映要選擇保守的數據,不能低估損失和高估利潤,不能提前使用未來的收益。
15.) 1
對于可疑類貸款來說,借款人和擔保人的正常生產和經營活動已經基本停止,貸款的償還只能依賴于既定的抵押品或借款人的其他資產等比較明確的還款來源,這時貸款的損失比率基本只與相關資產的變現價值與變現成本有關,已基本明確。
16. 1
對于一些金額小、數量多的貸款,要采取批量處理的辦法。因為影響這些貸款償還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非常接近,逐筆計算既不現實也沒必要。
17. 0
按照凈現值法,貸款價值的確定主要依據對未來凈現金流量的貼現值。這樣,貸款組合價值的確定將包括貸款的所有預期損失,貸款盈利的凈現值也會得到確認。因此,如果一筆貸款發放以后馬上計算其凈現值,有可能該筆貸款產生的現金流量凈現值會超過貸款的本金。
18. 0
生產轉換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資金購買原材料、生產、銷售到收回銷售款的整個循環過程。資本轉換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資金進行固定資產的購置、使用和折舊的循環。資本轉換周期是通過幾個生產轉換周期來完成的。
19. 0
根據凈現值法,將貸款未來各期凈現金流貼現即可得到貸款價值,這樣貸款的價值中將包含貸款的所有預期損失,同時貸款盈利的凈現值也得到立即確認。這樣一來,若一筆貸款發放后馬上計算其凈現值,就有可能出現貸款凈現值超過貸款本金的情況。
20. 1
在分析抵押品變現能力和現值時,在有市場的情況下,按照市場價格定價,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應參照同類抵押品的市場價格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