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用風險緩釋
信用風險緩釋是指銀行運用合格的抵(質)押品、凈額結算、保證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轉移或降低信用憤怒貢獻。采用內部評級法計量信用風險監管資本時,信用風險緩釋功能體現為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或違約風險暴露的下降。
巴塞爾委員會提出信用風險緩釋技術的目的有兩個:
(1)鼓勵銀行通過風險緩釋技術有效地抵補信用風險,降低監管資本要求;
(2)鼓勵銀行通過開發更加高級的風險計量模型,精確計量銀行經營面臨的風險。
1.合格抵(質)押品(Collateral)
(1)包括金融質押品、實物抵押品以及其他抵(質)押品。合格抵(質)押品的認定要求。
(2)內部評級初級法,共同擔保需要將風險暴露進行拆分,拆分順序為:金融質押品、應收賬款、商用房地產和居住用房地產以及其他抵(質)押品。(變現能力的由強至弱)
(3)內部評級高級法,可自行認定抵(質)押品,但要有歷史數據證明。抵押品的作用體現在違約損失率的估值中。違約損失率LGD=1-回收率,通過不同類型、不同金額抵押物回收率的差異,自行估計抵押品回收率,再估計違約損失率。
2.合格凈額結算(Netting)
凈額結算對于降低信用風險的作用在于,交易主體只需承擔凈額支付的風險。
(1)合格凈額結算的認定要求:可執行性、法律確定性、風險監控
(2)內部評級初級法下,應包括:表內凈額結算、回購交易驚愕結算、場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賬戶信用衍生工具凈額結算。
(3)內部評級高級法下,應建立估計表外項目違約風險暴露的程序,規定每筆表外項目采用的違約風險暴露估計值。
銀行采用合格凈額結算緩釋信用風險時,應持續監測和控制后續風險,并在凈頭寸的基礎上監測和控制相關的風險暴露。
3.合格把保證和信用衍生工具(Cuarantees and Credit Derivatives)
(1)內部評級法初級法下,合格保證的范圍包括:
①主權、公共企業、多邊開發銀行和其他銀行;
②外部評級在A-級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自然人;
③雖然沒有相應的外部評級、但內部評級的違約概率相當于外部評級A-級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自然人。
(2)內部評級法高級法,可自行認定,但也需歷史數據證明
(3)出現同一風險暴露由兩個以上保證人提供保證且不劃分保證責任時,可選擇登記最好、緩釋效果最佳的保證人進行緩釋處理。
4.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池
工具池:即單獨一項風險暴露存在多個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即一個池內存有多種緩釋工具。
(1)內部評級法初級法:將風險暴露進行細分,每一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分別計算加權風險資產
(2)內部評級法高級法:增加緩釋技術課提高回收率,則可增加緩釋工具以降低違約損失率。
三、關鍵業務流程/環節控制
銀行的每項業務都是全面風險管理所覆蓋的范圍,而信貸業務流程涉及很多重要環節,各個業務流程應當結構清晰、職能明確,才能有利于風險管理。
1.授信權限管理
商業銀行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必須建立在設立授信權限方面做出職責安排和相關規定,并對彈性標準做出明確的定義。
授信權限管理的原則:
(1)每一交易對方均須得到一定權力層次的批準;
(2)集團內所有機構進行決策應遵循一致的標準
(3)每一個重要改變均須得到一定權力層次的批準
(4)風險暴露的管理均應建立在風險—收益分析基礎上;
(5)定期對審批人進行培訓
2. 貸款定價
(1)貸款定價的決定要素
貸款定價的形成機制比較復雜,市場、銀行和監管機構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價的三個主要力量。貸款定價通常由以下因素來決定:
貸款最低定價=(資金成本+經營成本+風險成本+資本成本)/貸款額
①資金成本包括債務成本和股權成本;
②經營成本包括日常管理成本和稅收成本;
③風險成本一般指預期損失。
④資本成本指用來覆蓋該筆貸款的信用風險所需要的經濟資本的成本
3.信貸審批
授信審批或信貸決策一般應遵循下列原則:
①審貸分離原則。
②統一考慮原則。
③展期重審原則。
4. 貸款轉讓
(1)貸款轉讓通常指貸款有償轉讓,是貸款的原債權人將已經發放但未到期的貸款有償轉讓給其他機構的經濟行為,又被稱為貸款出售,主要目的是為了分散風險、增加收益、實現資產多元化、提高經濟資本配置效率。
(2)組合貸款的轉讓難度較大,因風險與價值評估缺乏透明度;
單筆代開轉讓交易,但費用相對較高。
5. 貸款重組
(1)貸款重組是當債務人因種種原因無法按原有合同履約時,商業銀行為了降低客戶違約風險引致的損失,而對原有貸款結構(期限、金額、利率、費用、擔保等)進行調整、重新安排、重新組織的過程。
(2)貸款重組的流程:成本收益分析;準備重組方案;談判達成共識。
四、資產證券化與信用衍生產品
1.資產證券化
廣義的資產證券化是指某一資產或資產組合采取證券資產這一價值形態的資產運營方式。包括:
(1)信貸資產證券化;
(2)實體資產證券化;
(3)證券資產證券化;
(4)現金資產證券化。
商業銀行利用資產證券化,有助于:
(1)將不具有流動性的中長期貸款置于資產負債表之外,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2)改善資本狀況,增強流動性;
(3)化解不良資產,降低不良貸款率
(4)增強盈利能力,改善收入結構
2. 信用衍生產品
(1)信用衍生產品是用來從基礎資產上分離和轉移信用風險的各種工具和技術的統稱,最大特點就是能將喜用風險從市場風險中分離出來提供轉移機制。
特點:除傳統金融衍生品特點外,還有
①保密性;②交易性;③靈活性;④債務的不變性
(2)代表性的信用衍生品
①信用違約互換
信用違約互換是基于借款人的違約,違約不一定意味著對所有貸款全部違約,而是可能只代表延遲支付。此時,買方一般會獲得與所發生損失相等金額的補償。
②總收益互換
總收益互換是將傳統的互換進行合成,以為投資者提供類似貸款或信用資產的投資產品。與普通信用資產不同,它們處于資產負債表之外而不必進入貸款安排中,當然也不存在融資的義務。總收益互換覆蓋了由基礎資產市場價值變化所導致的全部損失。
③信用聯動票據
A.固定收益證券和相關的信用衍生產品的組合
B以商業銀行某些資產的信用狀況為基礎資產的信用衍生產品。
④信用價差期權
信用價差是用以向投資者補償參照資產違約風險的、高于無風險利率的利差。
信用價差=證券或貸款的收益率-相應的無風險收益率
信用價差增加表明貸款信用狀況惡化,減少則表明貸款信用狀況提高。
3.信用衍生品的作用
(1)分散過度集中的信用風險
(2)提供化解不良貸款的新思路
(3)防止信貸萎縮,增強資本的流動性
(4)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5)擺脫在貸款定價上的難題
相關建議:
2011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精講筆記
2011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精講班習題匯總
特別建議:
2011年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時間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