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一、生態學的研究思想及觀點
由于生態學研究的“關系”是一個哲學命題,其方法論的許多原理與哲學思想中整體與部分、事物相互間普遍關聯等辯證唯物論有關,這使生態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系統生態學的研究體現了以下幾個觀點。
1.層次觀
層次結構理論認為客觀世界的結構是有層次性的。任何系統都是其他系統的亞系統,同時它本身又是由許多亞系統組成的。我們的世界就是從由原子顆粒到宇宙這樣一系列按層次排列的相互作用的系統組織而成的。不同層次的順序排列,在理論上就跟一個輻射光譜一樣,可以向兩頭無限伸展。通常所說的由基因到個體再到生物圈的“生物學譜”,就是生物世界這種層次結構的反映。
層次系統是按照系統各要素特點、聯系方式、功能的共性、尺度大小以及能量變化范圍等多方面特點劃分的等級體系。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個多層次的獨立體系,一般可分為十一個層級。
即全球(生物圈)、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組織、細胞、基因和分子。
層次結構理論為我們對自然界進行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指導原則。注意事物的層次性,一件事物在整個層次結構中的位置及其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才可能取得對問題的更全面認識。雖然每一生命層次都有各自的結構和功能特征,但高級層次的結構功能及運動規律,從低級層次的結構和功能是由構成它的低級層次發展而來的。因此,研究高級層次的宏觀現象需了解低級層次的結構功能報考中可以得到對高級層次宏觀現象及其規律的深入理解。對低層次的運動來講,其生物學意義也只有以較高的層次為背景,才能看得更清楚。在生態學研究中,分析不同層次構成的譜系稱為層次分析方法。
2.整體觀
生態學的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整體性觀點是生態學區別于其他許多學科的基本觀點。一般來說,科學研究需要由整體到部分的還原方法和從部分到整體的綜合方法這兩者的結合,但由于長期以來,存在著還原有余而綜合不足的傾向,尤其是要解決目前全人類面臨的能源、環境等生存危機,所以生態學特別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研究,該觀點的意義還在于,盡管人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進步,但人仍然離不開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仍然是世界生態系統這一整體的一部分。
每一高級層次都有其下級層次所不具有的某些整體特性。這些特性不是低級層次單元特性的簡單迭加,而是在低級層次單元以特定方式組建在一起時產生的新特性。整體論要求始終把不同層次的研究對象作為一個生態整體來對待,注意其整體特征。
3.系統觀
系統觀與層次觀和整體觀是不可分的。生物的不同層次,既是一個生態整體,也同樣是一個系統,均可用系統觀進行研究。系統分析的方法既區分出系統的各要素,研究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報考變化,同時又綜合各組分的行為,探討系統的整體表現。系統研究,還必須探討各組分間作用與反饋的調控,以指導實際系統的科學管理。
4.綜合觀
作為自然科學的生態學在其早期的研究過程中就顯示了宏大的綜合特征,隨著生態學的發展,其綜合性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優勢。綜合觀面I臨的是“問題”和“對象”,而不局限于一定的學科界限,單一學科常受自身學科的定界限制(包括研究手段、方法和思維方式)。生態學既包含了許多科學的內容,又與一些基礎學科如遺傳學、進化論、生理學和行為學等相互交叉,同時還大量地利用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氣象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測量技術。現代生態學家們還廣泛地吸收了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協同論、突變論及耗散結構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深入地研究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5.協同進化觀
各種生命層次及各層次的整體特性和系統功能都是生物與環境長期協同進化的產物。協同進化是普遍的現象。例如:捕食者一被捕食者之問的對抗特性與行為的協同發展;寄生一共生轉化的協同適應;生物一環境,植物、高等動物被動與主動的對環境的改造。協同進化的觀點應是生態學研究全過程中的一個指導原則。
6:新生特性原則
當低層次的單元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較高層次的功能性整體時,總會有一些在低層次從未有過的新生特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