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
1、統計研究對象的特點:數量性、總體性、客觀性、具體性。
2、統計指標包括:指標名稱、指標數值、計量單位、時間限制、空間限制、計算方法。
特點:數量性、綜合性、具體性。
分類:數量和質量;總量、平均和相對;時期和時點;描述、評價和預警。
3、相對指標分結構相對、比例相對、計劃完成相對、報考相對、比較相對和強度相對指標。
4、統計的職能:信息、咨詢和監督。
5、統計調查形式:抽樣調查、統計報表、普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
6、抽樣調查的特點:隨機選取樣本單位;推斷總體數量特征;調查結果只有可控性誤差。
7、統計調查的方法:直接觀察法、采訪法、報告法和通訊法。
8、統計調查方案內容:任務的目的;對象和單位;項目和調查表;時間和期限;組織實施計劃。
9、統計調查誤差:登記、代表性誤差。
10、統計數據整理程序:資料審核、數據排序、分組匯總、編制圖表。
11、統計分組:按品質和數量標志。
12、變量組列編制:組數、組距和組限(上組限不在內)
13、統計表:總標題、橫行標題、縱欄標題和指標數值。
14、統計平均數特點:總體同質性、數量抽象性、一般代表性。
15、平均指標種類:算術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幾何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16、變異指標在統計分析中作用:可以衡量平均數的代表性;是進行質量控制的基礎;是衡量風險程度的尺度。
17、變異指標分類標準:標志值、平均數、正態分布
18、統計指數作用:綜合反映不財事物在數量上總的變動方向和程度;通過指數體系對現象的總變動進行因素分析;研究事務在長時間內的變動趨勢。
19、時間序列種類:絕對數、相對數、平均數時間序列。
20、編制時間序列原則:時期長短一致;總體范圍一致;指標經濟內容一致;計算方法統一;計算價格和計量單位可比。
21、發展水平的形式: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間水平、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2、時間序列變動影響因素:長期趨勢、季節變動、循環變動、不規則變動。
23、長期趨勢的測定:擴大時距法、移動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熱點推薦:2017年經濟師備考必看,章節分值比例及核心考點解析>>
下載app:搶先一步掌握經濟師報名考試信息,掃描下面二維碼下載233經濟師考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