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背景資料
A市政公司承接了某城市道路的改擴建工程。工程位于城市繁華地段,地下管線密集,兩側密布居民樓,人機混行,經常擁堵。本工程中包含一段長558m的新增路線(含下水道200m)和一段長340m的路面改造(含下水道200m),另需要拆除一座舊人行天橋,新建一座立交橋。立交橋上部結構為預應力箱梁,采用預制吊裝施工。新增線路部分地下水位位于-4.0m處(原地面標高為±0.0m),下水道基坑設計低高程為-5.5m。新建路面結構為20m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表面層,40m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中面層,60m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底面層,300mm石灰粉煤灰穩定碎石基層和200mm石灰土底基層。
鑒于工期緊張,施工項目部拿到圖紙并踏勘現場后就組織開工。10月底進入路面基層結構施工,施工期日最低溫度為一1℃;石灰粉煤灰穩定碎石基層采用瀝青乳液和瀝青下封層進行養護3d后進入下一道工序施工。路面面層施工時的日最低氣溫為-3℃,最高溫度為+3℃,沒有采取特殊措施項目部即開始施工面層。為避免對路下管道和周圍民宅的損壞,振動壓路機作業時取消了振動壓實。次年4月,該道路路面出現成片龜裂,6月中旬瀝青面層開始出現車轍。
【問題】
1.根據背景所述,本施工項目中危險性較大的工程有哪些?
2.施工項目部組織開工做法是否正確?
3.簡述本工程交通導行的整體思路。
4.分析道路面層出現龜裂、車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基坑支護及降水工程;起重吊裝工程;拆除工程;預應力張拉施工,對地下管線的保護。
2.不正確。施工組織設計未經批準,是不應組織開工的。即便是工期緊迫,正式開工要符合有關規定,包括施工組織設計按程序獲得批準,開工前做技術交底和安全交底后,方可開工。
3.本工程的交通導行整體思路如下:①項目部應根據施工設計圖紙施工部署,經調查預測高峰流量,研究設計占路范圍、期限及圍擋警示布置。②交通導行必須滿足社會交通流量,保證高峰期的需求。③交通導行要確保車輛行人能安全順利通過施工區域,減少對群眾生活的影響。④應分幅、分段施工,根據不同的施工階段設計交通導行方案,并經過有關部門審批。⑤交通導行圖應與現場平面布置圖協調一致,有利于施工組織和管理。
4. 道路路面出現龜裂和車轍主要成因:
(1)路面基層采用的是石灰穩定類材料,屬于半剛性材料,其強度增長與溫度有密切關系,溫度低時強度增長遲緩。為使這類基層施工后能盡快增長其強度,以適應開放交通后的承載條件,規范規定這類基層應在5℃以上的氣溫條件下施工,且應在出現第一次冰凍之前1~1.5個月以上完工。
開放交通后,在交通荷載作用下,基層強度不足,使整個路面結構強度不足,出現成片龜裂的質量事故。
(2)瀝青路面必須在冬期施工時,應采取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并應采取快卸、快鋪、快平、快壓等措施,以保證瀝青面層有足夠的碾壓溫度和密實度。
(3)次年6月以后出現車轍,主要原因是振動壓路機作業時取消了振動壓實,致使瀝青混合料的壓實密度不夠,在次年氣溫較高時,經車輪碾壓壓實,形成車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