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6】
1.背景:
某市新建小區雨水管線工程,直徑1500mm,長1320m,管頂覆土約4.8m。采用鋼筋混凝土管,水泥砂漿抹帶接口,90°混凝土基礎;施工范圍土質為硬塑的輕粉質黏土,無須降低地下水。由于場地狹小,無法采用機械開挖,項目部決定采用人工開挖:分兩層開挖,每層2.4m;開挖斷面為梯形槽,采用坡度板控制槽底高程和坡度。開挖出的土方直接堆放在溝槽兩側0.5~2.Om的范圍內,高度不超過2.4m。項目部推行綠色施工,制定有防治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環保措施。
2.問題:
(1)人工開挖的做法是否正確?應該如何做?
(2)采用坡度板控制高程和坡度應符合哪些規定?
(3)梯形槽的邊坡應如何確定?
(4)槽邊堆土的做法是否正確?應如何控制?
(5)項目部的綠色施工措施是否全面,如不全面,還應考慮哪些方面?
3.答案:
(1)不正確。本工程開挖深度超過5m,應分4層開挖。每層的深度不宜超過2m;人工開挖多層溝槽的層間留臺寬度不應小于0.8m。
(2)采用坡度板控制高程和坡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坡度板應選用有一定剛度且不易變形的材料制作,其設置應牢固;
2)平面上呈直線的管道,坡度板設置的間距不宜大于20m,呈曲線管道的坡度板問距應加密,井室位置、折點和變坡點處,應增設坡度板;
3)坡度板距槽底的高度不宜大于3m。
(3)應按照土的類別、溝槽深度、坡頂有無動、靜荷載、場地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深度超過5m的溝槽,應通過邊坡穩定性進行驗算確定。
(4)不正確。溝槽邊堆土高度不宜超過1.5m,且距槽口邊緣不宜小于0.8m。
(5)不全面。還應考慮:
1)防治施工噪聲污染的措施;
2)防治施工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措施;
3)防治施工照明污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