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訊繼電器的結構與設計
現代程控交換機中所用的繼電器幾乎100%是有接點的PCB電磁式繼電器,在結構上第一第二代通訊繼電器絕大多數是拍合式磁路結構,推桿式機械傳遞,采用雙子接點,接點材料用AgPd合金。從第二代開始為了提高其靈敏度,結構上使用了釤鈷高能合金的永磁體組成橋式磁路,但相當一部分繼電器仍做成單穩態的。不過從第三代開始,結構形式與第一、第二代截然不同,幾乎全都做成了含高能永磁體的雙線圈對稱平衡翹板式磁路結構,接點點焊在帶料上后整體注塑,精度要求更高,極靈敏,設計裕度很小,用料要求也極高。
目前,國內對一、二、三代通訊繼電器的設計制造大有人在,但對第四代通訊繼電器則無人問津,說明眼下我國繼電器行業總體的繼電器設備制造水平、產品的設計水平以及生產管理水平等與國際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
這些差距表現為:
⑴ 除用于航天、軍用方面的繼電器設計外,民用、商用繼電器缺少標準的設計規范,不夸大地說,絕大多數國內繼電器制造商目前僅停留在追蹤仿研的水平上;
⑵ 對超小形帶有永磁體的各式磁路結構,缺少工廠實際的分析與計算,繼電器制造商尚不能比較正確地描述和利用怎樣的磁路結構形成的"三維場"是最佳的,特別是在小工作氣隙、且有較大漏磁分布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的利用磁能;
⑶ 沒有人對邊緣新型材料、新工藝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實用化。如超細電磁線、高能永磁體、優異的工程塑料以及繼電器輔料等,通信繼電器的設計缺少有效的技術支撐。
⑷ 缺少既懂繼電器基礎理論、設計、工藝技巧又能熟知繼電器專用制造設備的工程技術人才。目前的情況是:繼電器產品設計人員、設備設計制造人員是二支隊伍,缺少技術上的磨合,一般搞一代、二代、三代通訊繼電器設計與制造問題不大,但涉及第四代超小型通訊繼電器恐怕就不那么得心應手了。
⑸ 絕大多數企業少有能力制造高速、高效、重復性好、一致性好的機電合一的生產線。
二 通訊繼電器的制造技術
國內仿研通訊繼電器歷史久遠,大約從七十年代末就開始了最早追蹤仿研工作,對象是ITT的RZ式DIP繼電器,尺寸為20×10×10,點負載為1A 30VDC,最大電流為2A.我們稱之為第一代繼電器,設計和工藝制造方式為手工。這類繼電器目前最好水平是寧波匯港電子,作業能力:90萬只/月(每天二班),繼電器為無極中性。第二代帶永磁體的單穩態通訊繼電器國內獨立也能制造,作業方式為手工。作業能力:2萬只/月(手工),(全仿OMRON G6A型),如果是半自動水平:上海OMRONG6A,作業能力:12Kp/8h 1線/月。廈門Siemens D2 作業能力800Kp/二班1線/月。已見的第三代通訊繼電器幾乎100%地使用自動機作業,由專用設備組成的生產線制造,典型的生產線可參見北京松下的TX線。
生產作業特征:
(1)已不再是單件生產最后組裝的生產模式。
(2)連動作業,幾乎沒有手工,全部由專用的機械裝罩完成。
(3)采用了現代技術如微焊接技術、細線繞制技術、組合塑壓成型技術、激光焊接技術、接點跟蹤(超行程OT量)調整技術、小端子打扁技術、去磁、充磁技術、氣密性塑封技術以及多參數特征綜測檢查技術等。
(4)作業能力:1500 Kp/線、二班、/月。 至于第四代通訊繼電器目前只見到了樣品,沒見過制造過程。不過從結構上分析,其作業方式應同第三代繼電器相似。
三 通訊繼電器標準
由于通訊繼電器的特殊性,使得由于所裝整機(交換機)的不同,繼電器標準也不同。近年IEC對用于交換機的通訊繼電器有新的規定,其標準體系也是源于IEC255-7等四個繼電器基礎標準。
1.國內交換機制造商由于所生產的交換機形式不一,對繼電器要求也不一樣。出自應用的考慮,原郵電部領導編訂過一份統一用于程控交換機的標準,但由于實施的困難,郵電標準至今未頒布。目前各整機廠均要求通信繼電器供應單位要按自己的企標供貨,如04機的元件采購規范、C&C08的元件認購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