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413034熟悉盾構法施工地層變形控制措施
本條文以密閉式盾構為主簡要介紹盾構施工地層變形其控制措施。
一、近接施工與地層變形
(一)新建盾構隧道穿越或鄰近既有地下管線、交通設施,建(構)筑物(以下簡稱既有結構物)的施工被稱為近接施工。在城市中近接施工不可避免,且隨著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會日益增多。因此,盾構施工必須考慮控制影響區域的地層變形,采取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
(二)近接施工管理
1.盾構近接施工會引發地層變形,對既有結構物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有害影響;因此有必要采取系統性措施控制地層變形以保護既有結構物。首先,應詳細調查工程條件、地質條件、環境條件(即既有結構物現況與安全要求),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與預測,制定防護措施;其次,制定專項施工方案;最后,施工過程中通過監控量測反饋指導施工而確保既有結構物安全。
2.近接施工管理流程如圖1K413034-1所示。
3.近接施工的管理措施
(1)盾構掘進引起的周邊地層變形狀態及其原因,包括:變形程度與主要原因之間的關系、對既有結構物承載能力的影響程度。
(2)預測盾構掘進引起產生地層變形的解析方法,預測對既有結構物影響的解析模型。
(3)減小地層變形與防止對既有結構物影響措施的選擇,及其與工程條件、地質條件和環境條件相適應措施的確定方法。
(4)監控量測管理系統、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監測數據的反饋方法。
二、盾構施工與地層變形控制
(一)地層變形原因
1.地層變形的主要原因大致分為條件因素和直接原因兩類。條件因素主要有:覆土厚度、盾構直徑、隧道線形、襯砌背后間隙、襯砌種類等。
2.直接原因由盾構掘進引發,主要有開挖面失穩、地下水位降低、推力過大、頻繁糾偏、洞體土層失穩、盾體與洞體的摩擦力、襯砌背后產生間隙、注漿壓力、襯砌變形、襯砌漏水等。雖然地層變形的直接原因有很多,但大體可分為以下4類:
(1)地層應力釋放產生的彈塑性變形,導致地層反力降低
(2)土壓增大產生的壓縮變形,導致垂直土壓增大或地層反力降低;
(3)附加土壓產生的彈塑性變形,導致作用土壓增大;
(4)伴隨土的物理性能變化產生的彈塑性變形以及徐變變形,導致地層承載能力降低。
(二)地層變形機理
1.盾構掘進通過某一斷面的地層變形時間曲線與盾構掘進過程中所處位置相關。如圖1K413034-2所示,某一斷面地層變形的變形一時間曲線劃分為5個階段,各階段變形原因不同,變形機理各異。
2.某一斷面地層變形的第1階段:發生在盾構到達該斷面之前,主耍表現為地下水位降低產生固結沉降。第2階段:盾構通過該斷面前,若盾構控制土壓(泥水壓)不足或過大,則開挖面正前方土體彈塑性變形引起地層沉降或隆起。笫3階段:發生在盾構通過該斷面時,由于超挖、糾偏、盾構外周與周圍土體的摩擦等原因而發生地層沉降或隆起。第4階段:盾構通過該斷面后產生的彈塑性變形;若襯砌背后與洞體的空隙填充不及時,造成地層應力釋放,則土體的彈塑性變形引起地層沉降;若襯砌背后的填充注漿壓力過高,則附加土壓引發地層隆起。第5階段:盾構通過該斷面后長時間地發生后續沉降,主要由于盾構掘進造成的地層擾動、松弛等引起,在軟弱黏性土地層中施工表現最為明顯,而在砂性土或密實的硬黏性土中施工基本不發生。(三)既有結構物變形與變位1.盾構掘進產生地層變形的同時,既有結構物的外力條件或承載能力發生變化。
2.外力條件或承載能力的變化使得既有結構物發生沉降、傾斜、斷面變形等變位與變形現象,其變位與變形的程度取決于工程條件、地質條件與既有結構物構造特征。這里,工程條件主要是指隧道線形、近接施工區間的長度、是否采取隔離措施等;地質條件是指既有結構物構與隧道之間地層的物理力學參數;既有結構物構造特征主要包括斷面形狀、強度、變形特性。
三、密閉式盾構掘進地層變形控制措施
由于盾構掘進地層變形各階段的機理不同,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一)前期沉降控制
1.前期沉降控制的關鍵是保持地下水壓。
2.保持地下水壓措施:
(1)合理設定土壓(泥水壓)控制值并在掘進過程中保持穩定,以平衡開挖面土壓與水壓。
(2)保持開挖面土壓(泥水壓)穩定的前提條件:對于土壓式盾構是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效果,應根據地層條件選擇適宜的改良材料與注入參數;而對于泥水式盾構則是泥漿性能,應根據地層條件選擇適宜的泥漿材料與配合比。
(3)防止地下水從盾構機、盾尾以及拼裝好的襯砌結構滲入。為此,應保持盾構機刀盤驅動、鉸接、盾尾等部位密封完好,保證盾尾密封油質注入壓力與注入量,管片密封與拼裝質量滿足規范要求。
(4)土壓式盾構在地下水位高且滲透性好的地層掘進時,采取有效的防噴涌措施,以防止地下水從螺旋輸送機涌入。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