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某街道困難群眾救助中心的常規服務之一是定期電話訪問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小陳致電社會低保人員大強,詢問其近期生活狀況,被他拒絕。大強表示不清楚街道有電話訪問服務,也不愿接受陌生人的訪問。根據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此時小陳最恰當的做法是()。
A.尊重大強的個人意愿,日后不再打電話向他詢問生活狀況
B.對服務內容的真實性做出說明,并承諾幫助大強解決困難
C.懇請當地社會工作者告知大強此項服務后,再次訪問大強
D.向社會工作者反映大強拒訪情況,請社區工作者代為訪問
12.社會工作者在提供專業服務時,應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踐行價值體系和服務承諾,這體現了社會工作者( )。
A.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
B.對專業的倫理責任
C,對服務機構的倫理責任
D.對社會的倫理責任
13.社會工作者小李經多方鏈接資源,推動項目順利完成,在同事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也讓機構負責人和項目落地社區的領導更加信任他,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述情形滿足了小李( )。
A.尊重的需要
B.歸屬與愛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我實現的需要
14.小偉父母彼此尊重,經常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對于是否報興趣班也會征求小偉的意見。 他們鼓勵小偉主動找同學玩耍,也囑咐小偉要按時回家。小偉父母的教養模式屬于
A.驕縱型
B.支配型
C.放任型
D.民主型
放任型:家長既缺少愛心、耐心,也缺乏責任感,對孩子放任自流構成了放任型家庭教養模式。在放任型的家庭教養模式下,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指導和正常約束,會形成缺乏自信、自制力差、不負責任、情緒波動異常、待人處世具有攻擊性、易受誘惑、做事權宜敷衍、缺乏理想等心理傾向。嬌縱型:父母盲目的溺愛和疏于管束,構成嬌縱型教養方式。在這種溺愛嬌慣的家庭環境中,容易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驕橫跋扈、疏懶散漫、貪婪無度的“霸王”心態,這種“小霸王”心態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矯正,很容易發展為反社會型人格。支配型:家長過分溺愛與嚴加管束結合,構成支配型家庭教養模式。在這種家庭中,家長在生活方面對子女無微不至,在學習上嚴加管理。一方面是過度保護,包攬生活中的一切;一方面又期望過高。這種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怯懦膽小、意志薄弱、既嬌且驕、清高孤傲等個性心理特征。
15.某社區內有一個青少年音樂社團,成員的服裝、發型、飾品、言行均與其他同齡人明顯不同,社區一些居民見到他們感到很新奇。上述情況體現出同輩群體的特點是
A.支配性
B.獨特性
C.開放性
D.平等性
16,小明學習成績優異,在考試中經常獲得第一名,但小明媽媽看鄰居的孩子都報了培訓班,于是也給小明報了很多培訓班,結果讓自己和小明都很疲憊。從上述情況分析,影響小明媽媽決定的社會環境是( )
A.社區
B.學校
C.工作單位
D.大眾傳媒
17.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下列特征中,屬于青少年發展階段的是( )
A.開始發展符合實際的自我觀念
B.人生觀會更加穩定和成熟
C.能夠熟練地處理各種社會關系
D.情緒發展比較豐富和強烈
18.張奶奶兩年前來省城幫兒子帶小孩。最近張奶奶的兒子發現她精神狀態變得不太好,經常抱怨待在這沒意思,因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為此,張奶奶的兒子向社會工作者小王求助。為了解決張奶奶的問題,從“人在情境中”的觀點看,小王最適宜的做法是()。
A.與張奶奶一起回顧過往生活經歷
B.幫助張奶奶適應大城市生活節奏
C.鼓勵張奶奶參加社區娛樂活動
D.協助張奶奶學習新的生活技能
19.唐先生與姜女士兩人各自有安逸的家庭,一年前開始合伙做生意。合作中,兩人逐漸產生感情,最近,兩人出現了債務危機和感情糾紛,唐先生希望結束這段感情,并向姜女士提出撤回投資,姜女士拒絕且大鬧唐家。唐先生的妻子向他提出離婚。唐先生面對家里家外的困窘,感到走投無路,內心崩潰。社會工作者老孫在為唐先生開展個案服務時,試圖引導唐先生進行心理動力反思,下列做法中,運用心理動力反思技巧的是()。
A.幫助唐先生了解影響自己的重大事件
B.協助唐先生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方式
C.幫助唐先生分析自己當下所處的實際情況
D.協助唐先生分析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后果
20.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問題進行預估時,要注重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展開分析。下列內容中,屬于橫向分析關注點的是()
A.服務對象問題的發展變化過程
B.服務對象經歷的重要影響事件
C.服務對象問題形成的多層面影響因素
D.服務對象為了應對問題而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