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在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從過程結構的角度看,包括活動主體的需要與動機,指向的客體對象,活動的目的、內容、手段與工具,行為程序、結果及調控機制等基本要素。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不同層次和內容的活動構成。每一層次的活動對個體身心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體性的影響。
一個體主觀能動性第一層次的活動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它是人這一有機體與環境中的物質發生交換的過程,為維持人的生命服務,與人的身體發展直接相關,也是其他方面發展的基礎。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它是人對外部世界能動的、帶有個體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對自己的意識、態度與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認識活動。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對個體來說,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滿足人的生存、發展和創造需要的意義,是人與環境之間最富有能動性的交換活動,是一種能量的交換。它具有鮮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體現了人的主動選擇。
以上三類不同水平的個體活動及其作用,實際上是共時、交融的。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滲透在一切社會活動中,人的社會活動又受到生理、心理活動的支持和影響。人的主觀能動性從綜合的意義上把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社會、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成為推動人本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備考輔導: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