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考試大綱
本大綱根據《重慶市教師資格考試科目及內容》,為申請認定中小學、幼兒園和中職類教師資格的人員參加重慶市教師資格考試而編寫。
一、考試性質
《教師職業道德》是重慶市教師資格考試科目之一。該考試科目主要檢測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人員對教師職業道德基本知識的掌握,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理解,以及運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導職業行為的基本能力。考試結果將成為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條件之一。
二、適用對象
申請認定高中類、中職類、初中類、小學類、幼兒園類教師資格的人員
三、科目分值
本科目分值為15分。
四、題型與示例
(一)單項選擇題
答題要求:每題設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應試人員應將該選項選擇出來,在答題卷相應的題號旁作答。多選、錯選或不選均不得分。
示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種觀點給當今教育的啟示是( )。
A.教學相長,相互尊重 B.樂教善教,講究教法
C.嚴于律己,為人師表 D.有教無類,教書育人
(二)簡答題
答題要求:根據問題要求直接回答其要點或作簡要闡述。在答題卷相應的題號旁作答。
示例:教師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中有哪些道德要求?
五、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
《教師職業道德》科目的考試內容包括: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三個部分。
本大綱的考核要求分為“識記”、“領會”、“簡單應用”三個層次,具體含義是:
識記:能知道有關的概念、規范和方法的含義,并能正確認識或識別。
領會:要求在識記的基礎上,能把握相關的概念、規范和方法,掌握有關概念、原理、方法的區別與聯系。
簡單應用:要求在領會的基礎上,運用教師職業道德的相關知識正確分析和處理較簡單的實際問題。
考試的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考試內容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和特點。
1、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調節和處理各種關系所應遵循的基本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質。
教師職業道德是道德在教師職業領域中的特殊表現,反映著道德對教師職業的專門化影響和作用。
2、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
教師職業道德具有強烈的責任性、獨特的示范性、嚴格的標準性、鮮明的繼承性。
二、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小學德育工作狀況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對于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指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努力提教師 的政治思想素質,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要環節。要求教師熱愛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就必須通過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生觀;具備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精神,提高職業道德水準。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實現我市城鄉教育統籌的重要力量。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廣大教師做到立場堅定、業務精良、善于育人。這就必須發揚奉獻精神,培養起愛黨、愛國、愛教、愛校、愛生的職業感情,形成忠于職守、樂于奉獻、為人師表的習慣,要做到這一點,取決于教師的道德認識和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所以,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師行業風尚,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2、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的處世準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才能為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示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有了高尚的師德,教師才能熱心于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研究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3、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學校作為培養人的基地,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前沿,教師職業道德在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于核心和主干地位。我們要從確保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興旺發達的高度,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校園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人民教師首先以自己的道德風范直接影響學生,再通過學生向社會擴散,推進社會道德風尚的進步,教師在社會上的道德風貌,也會對人們的道德評判和行為選擇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加強師德建設是具有社會意義的重要工程,是貫徹以德治國的現實需要。
考試要求
識記: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
領會: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部分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考試內容
一、教師道德規范的概念
教師道德規范是對一定社會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動中倫理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又是評判教師行為的道德準則。
它體現了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約束作用。
二、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頒發了重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對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
1、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4、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5、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三、全面準確地理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涵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在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改革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重要背景下重新修訂并頒發的。《規范》的基本內容繼承了我國的優秀師德傳統,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小學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愛和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1、倡導“愛國守法”。 就是要求教師要培養愛國精神,做愛國的模范。要堅定不移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要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學會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國家發展中的問題和曲折;堅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要有自覺為國家做奉獻的意識和歷史的責任擔當。教師要做自覺的守法者,依法規范教育教學行為,依法行使教師的權利,依法履行教師的職責。愛國守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2、倡導“愛崗敬業”,就是要求教師對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師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神圣職責,志存高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自己的光榮職責。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3、倡導“關愛學生”,就是要求教師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情感和愛心。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4、倡導“教書育人”,就是要求教師以育人為根本任務。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
5、倡導“為人師表”,就是要求教師言傳身教,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對教師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要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6、倡導“終身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做終身學習的表率。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加強自己的師德學習和業務學習,潛心鉆研知識,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規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起指導作用,是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國家、教師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但不是對教師的全部道德行為和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學校的其他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的許多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相關條文的具體化。
考試要求
識記:教師道德規范的概念。
領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內涵。
簡單應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第三部分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考試內容:
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涵和特點
1、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涵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就是指教師根據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范所進行的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動。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既包括教師內在品質方面的修養,如公正、愛生、以身作則、獻身教育事業、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等等,也包括外部行為方面的修養,如待人處事的態度與涵養,包括穩重、沉著、外表端莊、語言規范、衣著整潔大方等等。師德修養是內在品質修養和外部行為修養的高度統一。
2、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的特點
(1)歷史繼承性。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崇尚師德和師德修養的民族,從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現代的陶行知、蔡元培,歷代圣哲先賢、教育家對師德內涵和修養都提出過非常深刻獨到的見解和觀點,并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主張,成為世人楷模。倡導師德修養,首先就需要教師從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責無旁貸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師德。
(2)鮮明時代性。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及教育思想的轉變,師德內涵不斷融入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等內容,烙印上深刻的時代印跡。例如以人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就是當今社會賦予師德的時代內涵。倡導師德修養,需要我們緊扣時代脈搏,站立時代潮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師德。
二、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意義
(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培養合格教師的需要,是每個教師能否勝任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
(2)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完成教師歷史使命、培養合格學生的需要。
(3)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有助于抵制社會轉型過程中對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消極影響。
三、我國歷代思想家、教育家有關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孔子說:“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斷地學習,吸取更多的知識營養,教育學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業。孔子又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自身不僅好學樂學,而且終生如此。后代學者、教師大多好學不倦。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四十年幾乎沒有間斷,表現出對學生的厚愛、對教育的執著。教育是高尚的事業,需要極大的責任心和熱情。教師對待學生,就應該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幫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則,反躬自省。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強調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則的教育原則。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最好的資源。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在教育上,教育學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于說理,提高道德認識;身教在于示范,實際指導行為方法,這體現了儒家的一貫主張。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凡事反求諸己,嚴于律己,時時反思,成為古代先賢修身養性的自覺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深得老師的影響,他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天,教師在教學中提倡反思性教學,就是反躬自省在當代的延伸嗎?
教學相長,相互尊重。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友輔仁”;“德不孤,必有鄰”。《學記》中說:“相觀而善之謂摩”,指出教學中要相互觀摩、切磋,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韓愈則明確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種觀點,在以人為本,倡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看來,更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學習與進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與體諒,這樣才能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境界。
立志樂道,甘于奉獻。 傳統師德強調積極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業,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師是與天、地、君、親并舉者。這就決定了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所以,教師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進退、熱愛本職工作、專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傳統師德非常重視嚴于律己、身體力行、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董仲舒則主張教師“治我”要嚴, 待人要寬,“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論語•仁義法》)。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傳統師德之美,而且說明教師只有成為“人之模范”,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
樂教善教,講究教法。荀子提出為師的四個條件,實際就是教學道德。他說“師數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著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荀子• 致士》)只有具備了上述四方面條件者方可為師。也就是說為師者不僅要樂教,還要善教,即強調實施教育要有科學合理的施教途徑和方法。傳統師德對教學之德的要求,具體說可分為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方面。這些都是當今師德建設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鑒。
有教無類,教書育人。孔子極力倡導“有教無類”,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他的學生中,有來自不同階層和地域的學生。從教育史上來說,“有教無類”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視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師德品質。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歸結為“傳道” 、“授業” 、“解惑”三條, 歸根結底還是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對為師者的必然要求。教書育人,就是通過教書, 既向學生傳授知識, 又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同時也是由教師的社會責任決定的。
大教無痕,相反相成。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是說,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聲傳導的。“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愛無痕,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教師應該深明管理的藝術,這樣才能達到大教無痕,正如老子所說:“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這里,“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等,都是老師教化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道自身包含著相反相成、終極復始的運動規律。教師應該明了這樣的道理,把學生皆看作可變化之人,可塑造之人。依老子的這種觀點來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從邏輯上來講就十分成立,也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體力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說明,為師躬行自明,身體力行,才能立教于天下。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師工作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他要求教師不僅要當教師,教學問,而且要當人師,教學生怎樣做人。
四、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
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不斷完善自身的結果。提高師德修養,必須學會掌握正確的途徑與方法。教師的師德修養,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不斷的充實、提高和完善。
1、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途徑
(1)加強學習,勇于創新。加強自身的學習是教師師德修養的必要途徑。正確的理性認識,是自覺行動的前提。教師師德修養離不開科學的理論學習。第一,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不斷從中汲取精神營養,提高認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學習教師倫理知識,提高分清是非善惡的能力,增強履行師德修養的自覺性。第三,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和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有助于教師深刻的理解師德修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四,學習優秀教師的模范事跡,在心中確立崇高的師德榜樣,升華自己的師德境界。
(2)參與實踐,知行結合。道德修養不能脫離社會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提高一切個人修養的根本觀點,也是師德修養與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講的道德修養的根本區別所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是道德修養的基礎。教師在學習師德修養科學理論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學習,不斷錘煉,不斷深化,不斷升華,才能達到一名教師所具有的道德修養要求。
(3)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教師之間善于相互學習、借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對于教師更好地開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師德修養是大有裨益的。引導和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探討、交流和借鑒,這是提高教師修養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2、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
(1)學習道德榜樣。榜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它的力量是無窮的。把教師中的先進典型加以大力宣傳,用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高尚情操、模范行為引領廣大教師,可把抽象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等形象化、具體化,一方面弘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起到感染和激勵的作用。教師只有明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先進模范的行為激勵自己,才能真正的愛崗敬業,增強師德修養的自覺性。
(2)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解剖自己,認真進行自我批評,是提高教師師德修養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時刻對自己的品行進行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時還必須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批評,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要經常對自己的日常行為表現、課堂教學表現、教學效果進行及時的反思,經常傾聽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從而及時地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及時糾正,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時時為學生做出表率,對學生施以積極的教育影響,促使其以教師為榜樣,愉快地沿著教師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長。
(3)學會“慎獨”。“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為無人監督而恣意妄行。慎獨要求教師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要在“隱”和“微”處著手,不管有無監督,都要自重、自愛、自律。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慎獨”。能夠很好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鍛煉教師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養成為為我的而不是為人的,從而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考試要求
識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涵和特點。
領會: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意義;我國歷代思想家、教育家有關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
簡單應用: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