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結構。(P69)
答:自我意識是一個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心理系統,從內容到形式是有幾個方面。
⑴從結構形式上,自我意識表現為分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三個方面。自我認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認識,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等層次;自我體驗是指一個人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反映個體對自己所持的態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愛、自卑、自信、自豪、責任、優越、成就等層次;自我調控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調節與控制、自己等待他人和自己態度的調節與控制等,包括自主、自立、自強、自衛、自律、自我設計、自我監控、自我教育等層次。
⑵從內容上看,自我意識可分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外貌、體能等方面的意識;社會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中的角色的意識;心理自我就是個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
⑶從自我觀念來看,自我意識可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現實自我是個體對自己現實的觀感;理想自我是指個人的追求目標;投射自我是個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及評價,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我感。
答: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以下四個過程:
⑴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分化
⑵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矛盾沖突與自我探究
⑶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統一
⑷自我意識的轉化與穩定
答:全面而正確地認識自我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由于認識的主體和客體都是自己,因此,認識自我有一定的難度,大學生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認識自我。
⑴通過認識他人和與他人的比較來認識自我。(標題的具體內容大概看看)
⑵從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中認識和評價自我。
⑶通過自我比較來認識自我。
⑷通過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來認識自己。
⑸通過自我反省來認識自我。
答:社會助長作用是指由于別人在場或與別人在一起活動所帶來的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最早以科學方法揭示社會助長現象的是心理學家特利普里特。社會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而造成活動效率的下降的現象,代表人是心理學家達謝爾。
5.什么是去個性化?(P89)答:去個性化是指在群體作用下,個人的自我約束減輕、責任感意識下降而產生的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
6.什么是從眾?(P9)答:從眾是指人們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相符行為的現象。
7.什么是集體輿論和集體規范?(P99)答:集體輿論是指在集體中占優勢的言論和意見。集體規范是指集體所確立的行為標準與準則。
8.什么是集體凝聚力?(P100)答:具體凝聚力是指集體對成員的吸引力以及成員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匯合。
9.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P-12)答: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中,先入為主而產生的良好第一印象,會以定勢效應作用于主體,將有利于人際交往的進行。
⑵主動交往。
人際交往的成功與人的主動性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多采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以后的交往相對來說就會變得順理成章。
⑶移情。
移情是指人們情感的相互聯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等。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聯系,移情是溝通人們的內心世界的情感紐帶。
答:大學生是處于青年中期的、具有一定知識層面的特殊群體,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有如下八條。
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⑵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⑶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能悅納自我;
⑷具有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⑸具有協調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心境良好;
⑹具有良好的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
⑺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關系和諧;
⑻具有符合年齡特征的心理行為。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