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觀察玻璃缸內的水綿和盆栽的葫蘆蘚。
提出問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何不同?當學生答出:水綿生活在水中,葫蘆蘚生活在陸地上時,再給學生出示葫蘆蘚的生境圖,使他們了解到葫蘆蘚生活于陸地上陰濕的地面和背陰的墻壁上,并引導他們答出這些毛茸茸像綠色絨毯一樣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屬于苔蘚植物,從而引出苔蘚植物的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葫蘆蘚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
(1)事先準備好新鮮的葫蘆蘚,分小組讓學生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葫蘆蘚的形態和顏色,用尺子測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問題討論:①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根相同嗎?③葫蘆蘚的莖與葉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莖與葉相比較有何特點?
(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植株的高度約為1~3厘米;它沒有像綠色植物那樣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葫蘆蘚的假根與綠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蘆蘚有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些地方是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的特點,但是葫蘆蘚的莖比較柔弱、葉又小又薄,而且莖和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這些都是區別于綠色植物的特點。)
(2)繼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來說明它為何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以使學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葫蘆蘚生殖過程
教師給學生展示葫蘆蘚受精過程的動畫。提出問題:“葫蘆蘚生殖過程有什么特點?”供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確,孢子生殖,它的受精作用離不開水,這也就決定葫蘆蘚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3.其他的苔蘚植物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組織學生觀察小墻蘚和地錢掛圖,思考討論:①墻蘚、地錢的生活環境與葫蘆蘚有無不同?②地錢的形態有什么特點?③苔蘚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在分析、比較基礎上,由學生歸納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師要強調以下兩點:
①一般具莖和葉,但無輸導組織。
②受精過程離不開水,適于生活在陰濕環境中。
4.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給學生觀察有苔蘚植物成片生長的生態圖,讓學生思考,成片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林下、山野陰濕環境中,這會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經討論后明確苔蘚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
最后,教師結合當前大氣污染的狀況,加以講解苔蘚植物對監測大氣污染的作用。特別是讓學生了解到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故可把它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進行習題當堂鞏固。
【板書設計】
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指示植物的是哪一類?
【參考答案】
苔蘚植物可以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簡單說一下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
【參考答案】
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有輸導組織,具有真正的根、莖、葉,可以長得很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