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父母對學生兒童的教養方式有哪些?
①權威性 ②專斷性 ③放縱性 ④忽視型。
62、親子交往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①父母的個性特征 ②社會文化背景 ③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與社會經濟地位 ④壓力和社會支持 ⑤父母之間的關系狀況 ⑥父母的被撫養經歷 ⑦兒童自身的發育水平和發展特點
63、學前兒童同伴關系在兒童發展中具有什么功能?
①同伴關系給予安全感和歸屬感②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學習社交技能和策略,促進其社會行為向友好、積極的方向發展③同伴交往有利于促進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④同伴交往有助于兒童自我意識和人格的發展⑤同伴交往可以幫助兒童去自我中心
64、學前兒童同伴交往的類型有哪些?
①受歡迎型 ②被拒絕型 ③被忽視型 ④一般型
65、影響學前兒童同伴關系發展的因素是什么?
①早期的親子交往經驗 ②兒童自身特征 ③活動材料和活動性質
66、學前兒童性別角色認識的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么?
①知道自己的性別,并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 ②自我中心的認識性別角色 ③刻板的認識性別角色
67、學前兒童性別角色行為發展覺得影響因素是什么?
①生物因素對學前兒童性別行為有一定的影響 ②父母行為對學前兒童性別角色和行為起著引導、被模仿和強化作用
68、兒童親社會性行為培養的方法有哪些?
①有角色扮演法 ②移情訓練 ③榜樣示范法 ④善用精神獎勵
69、攻擊性行為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①攻擊性行為是有意圖的行為,最大特點就是其目的性 ②攻擊性行為是外顯行為 ③攻擊性行為是傷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為
70、攻擊性行為的特點是什么?
①兒童攻擊性行為頻繁②兒童更多依靠身體上的攻擊,而不是言語的攻擊③從工具性攻擊向敵意性攻擊轉化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
71、試述學前兒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其預防學前兒童注意分散的方法
(1)原因:①無關刺激過多。兒童以無意注意為主,且注意的穩定性較低,易于受無關刺激影響。一切新奇、多變或強烈的刺激都能吸引他們,干擾他們正在進行活動。②疲勞。兒童神經系統的機能還未充分發展,耐受力較差,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或從事單調活動,便會引起疲勞,降低覺醒水平,從而使注意渙散。引起疲勞的另一原因是缺乏嚴格的生活制度。③缺乏興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興趣,成功感以及他人的關注因素可以構成活動的動機。對兒童來講,這些因素更會直接影響活動時的注意狀況。(2)預防兒童注意的分散的方法:①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教室周圍的環境盡量保持安靜;教室布置應整潔優美;教具應能密切配合教學等等。②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組織教育活動。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符合兒童的興趣和發展需要;活動內容應貼近兒童的生活,是他們關注和感興趣的事物;活動方式應盡量“游戲化”,使其在活動過程中有愉快的體驗。③靈活地交互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預防長時間單一的活動引起疲勞。鑒于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本身的特點和兒童注意的特點,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也要培養和激發他們的有意注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新穎、多變、強烈的刺激吸引他們。
72、發展學前兒童記憶力的途徑有哪些?有效的記憶方法有哪些?
(1)發展學前兒童記憶力的途徑:①注意培養兒童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提高記憶的效果。成人必須善于激發兒童對識記材料的興趣,兒童才能記得快、記得牢。另外,成人還需要幫助兒童確立自身記憶的信心。②明確識記的目的性。整個兒童期,兒童的記憶是無意識記占優勢,有意識記正在發展。因此,在教育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無意識記,并注意培養兒童的有意識記。③教學內容具體生動,富有感情色彩,培養兒童的形象記憶、情緒記憶。整個兒童期,兒童形象記憶的效果高于語詞記憶的效果。因而,以具體、形象的圖畫等內容幫助兒童形成意義記憶,會增強兒童記憶的效果。④幫助兒童提高認識能力,提高意義識記水平。兒童對那些他們容易理解的事物記憶效果好,而對那些不明白的事物記憶效果比較差。因此,盡量讓兒童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⑤教給兒童各種有效的記憶方法。(2)兒童有效的記憶方法:①重復記憶法。②聯想記憶法。③歸類記憶類。④直觀形象記憶法。⑤歌訣記憶法。
⑥多感官參與記憶法。
73、試述幼兒觀察力的發展的特征及其培養方法。
(1)特點:①觀察目的性不斷加強。學前兒童常常不能自覺地去觀察。觀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個人興趣、情緒的支配。②觀察的持續性不斷延長。觀察持續的時間短,與幼兒觀察的目的性不強有關。對于喜歡的東西,觀察的時間就長些。③觀察的細致性不斷增加。幼兒的觀察一般是籠統的。在幼兒初期,幼兒只能觀察到事物粗略輪廓、面積大和突出特征。經過系統培養,幼兒觀察的細致性能夠有所提高。④觀察的概括性提高。觀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夠觀察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在幼兒初期,幼兒觀察得到的常常是事物孤立、零散的現象,發現不了所觀察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2)方法:①幫助學前兒童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②激發和培養學前兒童觀察的興趣。一方面要經常引導學前兒童注意周圍事物,使學前兒童逐漸對周圍事物發生興趣,另一方面要啟發學前兒童多問問題。③教給學前兒童觀察的方法。④訓練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74、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是什么?如何培養幼兒的情感情緒?
(1)特點:(1)情緒情感的社會化。社會化成為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表現為:①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②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③表情的社會化。(2)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豐富指的是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深刻化指的是,隨著認知水平的發展,學前兒童的情緒情感不斷深刻,從與感知覺相聯系,發展到最后的與自我意識相聯系。(3)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兒童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越來越強,這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沖動性逐漸減少;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情緒情感從外顯到內隱。(2)培養途徑:①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創設豐富的生活內容,讓學前兒童處于愉快的情緒之中②和諧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榜樣示范、科學的教養態度造就學前兒童良好情緒③通過文學藝術水平作品培養學前兒童的高級情感④正確對待學前兒童的情緒行為,幫助學前兒童及時疏通和轉移不良情緒、幫助學前兒童恰當地表達情緒,控制情緒。
75、試述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談談教師應該如何在日常教學中促進幼兒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1)特點:①自我評價的依從性和被動性;兒童還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的自我評價常常依賴于成人對他的評價,特別是在兒童初期。②自我評價主觀情緒性和不穩定性;兒童初期往往不從具體事實出發,而從情緒出發進行自我評價。兒童的自我評價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同時兒童的評價缺乏獨立性,具有依從性和被定性,因而,兒童的自我評價很不穩定。③自我評價的表面性和局部性;兒童的自我評價受整體思維、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很大,兒童的自我評價一般比較籠統,較多的只從局部對自己評價,以后逐步做出比較全面的評價,從只有評價,沒有依據,發展到有論據的評價。(2)方法:①受人關愛和尊重;②經常得到肯定性評價③獲得獨立和自主的機會
76、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是什么?怎樣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1)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①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各種傳媒的影響,從宏觀上講,親社會行為是社會文化的產物。②兒童日常的生活環境。第一,家庭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榜樣的作用。而是父母的教養方式,這是關鍵因素。第二,電視等媒介的影響。第三,同伴相互作用。同伴關系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同伴的作用在于模仿和強化兩個方面。③移情。移情是指兒童在覺察他人的情緒反應時所體驗到的與他人共有的情緒反應,是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感情的能力。移情是導致親社會行為的根本的、內在的因素,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的前提和動力。(2)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方法:①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于他人的社會位置,并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學技術。②移情訓練。移情一方面可以使兒童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產生利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產生同情心和羞恥感。移情訓練的方法有:聽故事,引導理解,續編故事,扮演角色等等。③榜樣示范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模仿是兒童獲得相應的社會行為的重要途徑。因此,為兒童提供親社會行為的榜樣是培養其親社會行為的最基本方法。④善用精神獎勵。兒童一旦出現了利他行為,成人和教師要及時強化,如表揚、獎勵等,使兒童獲得積極反饋,達到逐漸鞏固的目的。
77、試述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社會性因素,并結合實際談談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控制和減少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1)影響因素:①父母的懲罰;對社會而言,懲罰是有必要的,懲罰是控制侵犯行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對學前兒童來說,父母的不當懲罰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②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媒介上的攻擊性榜樣會增加兒童以后的攻擊性行為,兒童會從這些電視、電影暴力節目中觀察學習到的各種具體的攻擊性行為。大眾傳媒中的暴力節目給兒童提供了負面的榜樣,改變了兒童的思維方式,影響了兒童的情緒和情感。③挫折;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家長和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應保持公正的態度和方式。④強化;在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父母或教師不加制止或聽之任之,就等于強化了孩子的侵犯行為。同伴之間也能學會攻擊性行為,如果一個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擊策略來控制同伴,可以加強和增加他以后的攻擊性。(2)控制措施:①創設良好環境,控制環境和傳媒的影響;許多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都是從社會環境中學來的,家長應該從社會環境中尋找那些可能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②改善親子關系,糾正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在教育孩子時盡量避免用打罵孩子的方式,了解情況后,用積極地方式解決問題,逐步改善以給攻擊性行為作為解決矛盾的不良習慣,鼓勵孩子的積極行為,通過正面強化法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③提高兒童的自控能力和交往技能;易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大多情緒沖動,自控能力差,因此,可以通過提高兒童的自控能力來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④移情訓練法;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兒童在生活中更加自覺的抑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