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36.(1)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基礎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基礎知識,是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學的中心和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增長他們的智慧和才能。
(2)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性是教學的重要特點。通過教學可以使受教育者明確應為誰服務。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3)發展受教育者身體,增強體質,使其健康發展。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科學知識與正確方法,培養鍛煉身體的習慣,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健康發展。
(4)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教學任務之一是保持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預防和治療心理異常與心理障礙。正確認識自我,完善個人人格。總之,教學作為一種途徑,它體現著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各項教育的任務。
37.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學校教育的成果表現在學生身上,這是由學校的使命和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所決定的。
(2)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育過程的基本特點是從事精神生產,教育生產的產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體質方面的發展,這種精神生產的過程,也就是對人的培養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下,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完整地認識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學生是教育對象,要接受教育,學校和教師不可懈怠教育的職責,發揮其育人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必須強調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8.(1)導向作用。教育目的規定教育的社會性質和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發展方向的失誤。
(2)激勵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勵教育行為的作用,它激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著更高層次發展。
(3)評價作用。無論是過程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都是以教育目的為準繩,衡量實際教育活動與預定目的的偏差的,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及時做出調整,進行有目的的控制。
(4)協調作用。教育目的協調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進學生的成長。教育目的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對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社會性質和方向做出規定。以期培養出與一定社會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對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識、智力、品德、體質、審美等方面的發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種個性結構。
39.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新機制要求如下:
(1)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紀律、秩序、控制、服從是傳統班級管理所追求的目標。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班級活動完全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既是班級活動的出發點,又是班級活動的最終歸宿。
(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學校管理的宗旨。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下,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的“附屬物”,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無法保障。現代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促進了新型班級的建立,從而為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提供了保證。
(3)有目的地訓練學生進行班級管理的能力。實行班級干部的輪流執政制,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并學會與人合作。以訓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為主的班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點是: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教育活動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級集體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
40.(1)遺傳素質提供了人身心發展的可能性。人的發展必須以遺傳獲得的生理組織、一定的生命力為前提,缺乏這個前提,任何發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遺傳素質是人賴以潑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過程和階段。人的遺傳素質是逐步成熟的。經歷了一個緩慢的過程。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正是遺傳素質成熟程度的表現。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限制,超越遺傳素質成熟程度的學習和教育是很難成功的。
(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個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遺傳素質的影響。
(4)遺傳素質本身可以隨環境和人類實踐活動的改變而改變。遺傳素質具有從先天而來的穩定性,同時,也具有隨環境影響而改變的可塑性。
41.(1)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準編寫教科書和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
(2)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3)教材與教科書。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