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2.C 3.A 4.A 5.C 6.A 7.A 8.A
9.A 10.D 11.C 12.A 13.C 14.B 15.A
2.[解析]《學記》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體系的古代教育學作品。因此,本題答案選C。
4.[解析] 中小學教育雖然不直接培養專門的勞動力,但它為勞動者的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這是現代生產和經濟發展最深層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
6.[解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l951年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 定》,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學制。這是我國學制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7.[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穩定性是指處于一定社會環境和教育中的某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其身心發展的順序、過程、速度都大體相同。
8.[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和美國都出現了教育改革運動,在歐洲稱之為“新教育運動”, 在美國稱之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倡導下,美國芝加 哥實驗學校開始試行活動課程。
9.[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生的認知發展主要是遵 循其特有的認識程序。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教師的角色在于創設可讓學生自己學習的環境,而不是提供預先準備齊全的知識。因此,他極力倡導使用發現法,強調學習過程,強調直覺思維,強調內在動機,強調信息提取。
10.[解析] 同輩群體是指困年齡、地域、觀念、興趣、活動類型、發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較自發地形成的群體。導致學生形成、加入同輩群體的主因是學生對平等的追求和期望,因為同輩群體對其成員具有“保護功能”與“發展功能”。
11.[解析]17世紀偉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為班級授課制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他提出了“一個教師同時教很多學生是可能的”假設,進而對課堂教學的課程、時空模式、班級組織等進行了界定。
12.[解析]班主任受學校和校長的委托,擔任班級組織的領導者。因此,本題答案選A。
14.[解析]調查是教育教學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實際運用這一方法時,又可以分為書面的問卷調查和實地的訪談、座談等具體方法。
二、多項選擇題
16.CD 17.ABCDE 18.ABDE 19.ABCD 20.ABCDE
17.[解析]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其一般規律是:順序性和階段性、穩定性和可變性、不均衡性、個別差異性、整體性。故答案為ABCDE。
19.[解析]研究發現,在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有四種,即攻擊、退縮、焦慮、恐怖,故答案為ABCD。
20.[解析]教師要想真正成為研究者,應當具備以下素養:
(1)有對于教育教學改進的熱情,有對于教育教學問題研究的意識。
(2)有終身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及時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動向與新知識。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學研究體現客觀、科學的本真特性。
(5)具有獨立的研究精神。
三、名詞解釋題
2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達到的歸宿所在或所預期實現的結果。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本身就反映著辦教育的主體對教育活動在努力方向、社會傾向性和人的培養規格標準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2.學生心理障礙:是指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的矛盾沖突下,不能很好地適應差異,產生了心理異常和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生活。
23.學校教育: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是一種主導性的現代教育形態。
24.形成性評價(課程):是指貫穿于校本課程各個階段或整個過程的評價。它比較注重細節的分析,旨在尋找原因,及時發現問題,使課程更加趨于合理。
25.教育評價:是指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下,依據確立的教育目標,通過使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科學判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