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真題參考答案及解析
9、C【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組織和培養班集體,而開展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學生,包括了解研究學生個人、群體關系及學習和生活環境。
10、B【解析】分層抽樣指先將總體按某種特征分為若干層次,再從每一層內進行隨機抽樣,組成一個樣本。系統抽樣是依據一定的抽樣距離,從母體中抽取樣本。題中按學生年齡、性別隨機抽樣,屬于分層抽樣。
11、A【解析】道德認知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也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小學生理解道德規范并轉化為道德需要的關鍵是道德認知的改變。
12、A【解析】學校文化促使師生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目標,自覺為實現學校的目標而努力,主要體現學校文化的激勵功能。
13、C【解析】為了實現學生多元化的發展目標,新課程制定了三大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4、D【解析】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課程資源的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教師、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和不同的簡歷、學習方式、教學策略都是非常寶貴的非常直接的課程資源,校內各種專用教室和校內各種活動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
15、B【解析】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校風、校貌和師生關系都屬于隱性課程。
16、A【解析】教學是教師按特定目的,用知識武裝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師生雙邊活動過程。構成教學過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
17、C【解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并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這體現了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18、C【解析】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19、C【解析】教師運用實物與教具進行示范實驗,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是實驗法。
20、A【解析】定性評價是不采用數學的方法,而是根據評價者對評價對象平時的表現、現實和狀態或文獻資料的觀察和分析,直接對評價對象做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比如:評出等級、寫出評語等。定性評價是利用專家的知識、經驗和判斷通過記名表決進行評審和比較的評標方法。定性評價強調觀察、分析、歸納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