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 (初、高中)真題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張建立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學校教育制度,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論述了教學原則,高度地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
2、C【解析】有的人觀察能力強,有的人動手能力強,有的人善于口頭演講,有的人善于書面寫作。這說明人的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盡管正常人的發展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個別差異仍然非常明顯,每個人的發展優勢(方向)、發展速度、高度(達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萬別的。
3、A【解析】蘇格拉底的教學過程思想,公元前5世紀時,古希臘出現了第一批職業教師,他們是以傳授知識為職業的智者派,開始了對教學的探索。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蘇格拉底,他重視知識與美德的教學。在教學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給學生,而是通過對話、詰問,讓學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導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得真知。這種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被稱之為“產婆術”,亦稱蘇格拉底法。
11、B【解析】實驗法在自然科學中被廣泛地采用,也是教育科學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教育學中所使用的實驗法,一般是自然實驗法,即在教育活動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實驗,不是在專門的實驗室里進行的實驗。為了與自然科學的實驗法相區別,可以叫做教育實驗法。
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根據對改善教育問題的設想,創設某種環境,控制一定條件,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實驗法一般分為單組實驗法、等組實驗法和循環實驗法三種。
12、C【解析】l958年我國曾提出過“兩個必須”的教育方針?!皟蓚€必須”是指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3、D【解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边@體現的是德育的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貫徹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的要求是:(1)尊重和信賴學生;(2)嚴格要求學生。
14、D【解析】所謂氣質是指那些主要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遺傳和生理決定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氣質實際上是指人格中最穩定的、在早年就表現出來的、受遺傳和生理影響較大而受文化和教養影響較小的那些層面。
15、B【解析】我們常用“孟母三遷”的故事來說明環境因素的教育意義。
16、D【解析】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行為技能和道德行為習慣。
17、D【解析】本題考查美育的發展。蔡元培是我國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美育代宗教”,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三個方面,主張棄宗教代之美育,認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18、A【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9、C【解析】在晚清洋務運動中,成立于l862年的京師同文館最早采用班級這一學校教育的組織形式。
20、C【解析】藝術小組是小組活動的其中一種分組,包括文學組、音樂組、美術組、舞蹈組等。
21、B【解析】本題考查對教學方法含義的理解。討論法是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跋嘤^而善”、“相互切磋”的過程就是為解決某個問題,彼此發表見解、觀點,最后達成統一的過程,符合討論法的含義。
二、辨析題
22、×【解析】負強化是加強某種適當行為,懲罰是制止某種不當行為,這是兩者的主要區別。惟考慮到懲罰的目的時,獎勵的目的只有積極性的一面,而懲罰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種不當的行為的消極目的之外,另外帶有使受懲罰者知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