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考點:教育觀(四)
——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小學綜合素質》教育觀這一節需要掌握“依據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評判教育現象”。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目前,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存在著巨大差別,如下圖:
主要有以下五點區別:
1.面向少數學生與面向全體學生的區別
素質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學生進行教育,應試教育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應試教育下教師會根據學生學業成績把學生劃為所謂的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教師往往由于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會不自覺地“抓少數,輕多數”,即重視優等生,忽視中間生和后進生,面向的是少數的學生。
2.全面素質與片面素質的區別
素質教育所指的“素質”.指人的全面素質,是“德育為先,五育并舉”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一個方面的素質。應試教育雖然會培養人某一方面的素質,但僅在于指向人的某個方面的素質,不是做人所必備的全面素質。因此,應試教育雖然會對人的知識素質發展產生作用,然而忽視了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在應試教育下發展的片面的人難以健康地在社會上生活。
而素質教育發展的完整的人,接受過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懂得怎樣做人:接受過系統的知識與能力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夠承擔社會分配的一定的工作:能夠接受健康教育與體育訓練.有健康的體魄,因而有體力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此外,接受過審美訓練,具有在生活中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最后.還接受過勞動技術教育,因而熱愛勞動,富有勤奮創造精神,能夠為社會創造財富。
3.價值取向的區別
素質教育把教育的價值定位為培養符合社會進步所需要的人才,而應試教育把教育的價值定位為考試成功。而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動.即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來為社會服務的。素質教育強調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調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符合社會的需求。而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只能考試.而不能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不符合教育的要求。
4.教學方式的區別
應試教育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被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素質教育要求轉變這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性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評價方式的區別
應試教育的評價采取篩選性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素質教育在評價方式改革上作出了很多努力,采取發展性評價(又稱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評價學生。素質教育評價方式上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的評價觀念的轉變:以量化評定與質化評定相結合的方式取代量化評定;評定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既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強調評定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評定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
通關必看: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提前備考有妙招,233網校匯聚教師資格經驗豐富講師,為廣大考生打造一次通關備考秘籍,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