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考設計】(1)本課中體現了整數乘法的交換律、分配律和結合律。其設置體現的數學思想為類比思想。類比思想是指依據兩類數學對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將已知的一類數學對象的性質遷移到另一類數學對象上去的思想。比如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等。
類比思想不僅使數學知識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記憶變得自然、簡潔。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小數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順序是一致的,有效掌握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討論、合作學習的途徑與方法,讓學生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體會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學會知識的遷移。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將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啟發學生運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導入環節設計:
教師通過多媒體列出整數連乘乘加的練習。
17×4×6010×15-3026×6+25
引導學生理解整數連乘的規律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整數連乘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教師總結: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整數的連乘、乘加、乘減混合運算,實際在生活中,不但會遇到整數的計算問題,還會有小數的計算問題,那今天我們就共同找出小數的混合運算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來為我們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出一份力。
設計理由:運用溫故知新的導人方法。學生的學習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復習學生原有知識
內容里與新知識相聯系的有關內容,提出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小測驗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作為新舊知識聯系的支點,導入新課。
2.【參考設計】(1)文章大意: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忘記帶膠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這則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與愛護。
寫作特點:
本文通過人物的對話、語言、動作、表情等細節描寫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學會生字新詞;會用“突然、打量、已經、如果……就”口頭語造句。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朗讀人物對話,學習高爾基關心與愛護青少年的高尚品質。
(3)新授課教學:
◆初讀課文
①默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清楚的詞語、句子做上記號。
②檢查朗讀情況:重點指導“鞠(ju)躬(gong)”、“膠(jiao)卷”,輕聲字”停當(dang)”、“打量(liang)”。
③交流學習疑難,指導學生朗讀該詞、句所在段落,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課文字、詞障礙。
④齊讀全文后,小組討論,談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細讀感悟
①以小組為單位,組長為導演,安排組員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第1~11自然段的內容。
提醒:以課文內容為劇本,找出描寫動作、神態的重點詞語,邊做動作邊朗讀。
②教師分組巡視、指導朗讀、表演。
③挑選一組學生上臺表演,根據表演情況,指導理解幾處重點語句。
a.點評學生表演的動作。理解“鞠躬”、“打量”、“擺弄相機”、“趕緊站”等詞語。
b.從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來”,說說你表演時體會到小男孩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從中感受到小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熱愛之情。
c.抓住高爾基的反應,尤其是“吩咐”二字,展開討論,體會到他對下一代的寬厚慈愛和關懷。
d.引讀注意高爾基的神態動作,指導讀好句子:“孩子,回來!我給你膠卷,我這兒有很多膠卷。”讓學生反復朗讀好這句話,從中體會到高爾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幫助孩子拍成這張照片,實現孩子美好的愿望。
④練習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對話的不同語氣。
◆再讀課文,升華情感
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提問兩個問題:
①小男孩會回來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聯系全文,在課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據。
②高爾基希望孩子來嗎?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話,抓住“不過”、“一定”等詞表示的前后態度上的轉變,再次深切感受他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深深的愛。
套題推薦:
4套2014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最新考題及答案
5套2014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上機仿真題及答案
臨考教師資格:花最少的時間、告別盲目備考,講師帶你快速秒殺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