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四 學科知識
【考點詳情】
一、單項選擇題
1.語文課的基本特點是( )。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D.政治性和思想性
【答案】C
【解析】“工具性”是指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
是指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因此說,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我國在( )年正式建立了小學制度。
A.1903
B.1912
C.1922
D.1949
【答案】A
【解析】1903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國的小學制度。
3.小學語文在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是( )。
A.識字寫字
B.口語交際
C.閱讀
D.寫作
【答案】A
【解析】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因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4.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 )、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A.計算能力
B.問題解決
C.數學思維
D.數學素養
【答案】B
【解析】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5.在各學段中,數學課程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 )。
A.“綜合與實踐”
B.空間
C.問題解決
D.計算
【答案】A
【解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規定,在各學段中,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6.在教學過程中報考生成的,如師生交互及生生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新結果等資源屬于( )資源。
A.信息技術
B.環境和工具
C.社會教育
D.生成性
【答案】D
【解析】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報考生成的,如師生交互及生生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新結果等。
二、簡答題
1.簡述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要點】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①關注人文性
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教師必須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要注重通過文本中正面、健康、積極向上的內涵對學生施加影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②突出實踐性
語文是母語教育,其學習的對象是人們每天使用的語言,從語言中感受的也是人們每天在感受的生活。可以說,語言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語文實踐就是語文學習過程自身。因此,語文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育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設置情境,突出語言實踐,以實現學生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也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讓學生始終在生活的大舞臺中學好語文。
③凸顯民族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我們的祖先以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篇篇閃爍著光芒的文學作品。上古神話、先秦詩歌散文、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當代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涉及,讓學生在學習優秀作品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語文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因此,語文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表面,而要通過語言文字使學生獲得一種審美教育,增強文化內涵。
④強調感悟性
強調感悟性,就必須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所謂語感,是在視聽發生的時候不假思索地感知語音、語形和語義的過程。語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閱讀者對作品的領悟程度。學生語感的培養是多途徑的,諸如增加生活閱歷、加強閱讀積累等,而其中,教師語言的潛移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一位語感好的語文教師,勢必具備語言的敏感性,能夠敏銳地判斷出文本、語句的內在深意,也善于將自己體會到的內在深意通過有聲語言傳送給學生,并且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感受到深意,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感受,反之亦然。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時代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標準》強調: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2.簡述語文課程的實施建議。
【答案要點】
(1)教學建議
①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②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③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④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評價建議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采用合適方式,提高評價效率。語文課程評價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
①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
②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
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態及水平。
③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
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根據需要,可讓學生家長、社區、專業人員等適當參與評價活動,爭取社會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更多關注和支持。
④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1生。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
(3)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①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②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
③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④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熱點推薦:2018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演練
通關必看: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時間短,233網校講師助你快速突破考試重難點,直擊90%核心考點,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