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福建省統(tǒng)一命題考試
教育學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答案中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 下列現(xiàn)象中,不屬于教育現(xiàn)象的是( )
A.到電影院看電影
B.幼蜂學筑巢
C.師傅帶徒弟
D.課外活動學做航空模型
2. 在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自然教育理論”的教育家及代表作( )
A.洛克、《教育漫話》
B.夸美紐斯、《大教學論》
C.盧梭、《愛彌兒》
D.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
3. 在個體發(fā)展的動因上,持內發(fā)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華生
4. 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遺傳素質
B.環(huán)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個體主觀能動性
5. 青少年身心發(fā)展中的哪一條規(guī)律的存在,使得有缺陷的兒童接受教育具有可能( )
A.個別差異性
B.不平衡性
C.互補性
D.階段性
6. 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jù)是( )
A.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B.辯證唯物主義理論
C.剩余價值學說
D.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7. 下列中,教育的哪一方面并不受政治經(jīng)濟制度所決定( )
A.教育的方法與手段
B.教育的領導權
C.受教育的權利
D.教育目的的確立
8. 我國哪一部法律對未成年學生應盡的義務作了明確規(guī)定( )
A.《義務教育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護法》
D.《憲法》
9. 在師生關系模式上,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家是( )
A.赫爾巴特
B.夸美紐斯
C.凱洛夫
D.杜威
10.課程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以下哪一項不屬于課程設計的范疇( )
A.教學參考書
B.教學計劃
C.教科書
D.教學大綱
1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處于什么地位( )
A.主導地位
B.支配地位
C.從屬地位
D.主體地位
12.《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闡述的是何種教學原則( )
A.循序漸進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fā)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13.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工作手段或方式。下列不屬于教學方法的是( )
A.實驗法
B.灌輸法
C.談話法
D.練習法
14.在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方面,美國的柏克赫斯特創(chuàng)建了“道爾頓制”這種形式的主要特點是( )
A.打破班級組織.實行小組教學
B.教師輔導學生個別自學
C.將教學活動分為大班教學,小組學習和獨立自學
D.在同一教室的一節(jié)課內向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同時進行教學
15.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是( )
A.綜合性、可操作性與靈活性
B.科學性、實踐性與可操作性
C.全面性、適用性與科學性
D.基礎性、系統(tǒng)性與藝術性
1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教育。這是德育中的 (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倫理教育
17.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是( )
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B.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內部知、情、意、行諸因素之間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D.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跟德育內容及方法之間的矛盾
18.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班杜拉創(chuàng)立的德育模式是( )
A.認知模式
B.認知行為模式
C.體諒模式
D.社會模仿模式
19.學生班集體形成的基礎是( )
A.具有共同的生活準則
B.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
C.具有良好的班級氛圍
D.具有明確的共同目標
20.班級管理的本質在于( )
A.使教師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B.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
C.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xié)調和控制
D.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的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