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 >教師資格證 > 中學教師資格 > 中學歷年真題 > 中學學科知識歷年真題 > 化學學科真題

2021下半年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真題及答案

來源:233網校 2022-02-21 17:35:37

2021下半年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時間10月30日,高中化學學科考試時間下午16:00-18:00。

2021下半年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真題及答案

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獲得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真題及答案:

真題獲取方式一

在線估分>>2021下半年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真題及答案

真題獲取方式二

小程序估分>>掃碼進入教師資格證真題估分小程序↓↓

2021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估分

一、單選題 (每題3分,共20題,共60分)

1.化學與生產、生活密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天宮二號使用的碳纖維,是一種新型的有機高分子材料

B.可以用浸有高錳酸鉀(酸性)的硅藻土做水果保鮮劑

C.可以焚燒廢舊塑料以防止“白色污染”

D.用含有重鉻酸鉀的儀器測試司機是否酒駕利用了乙醇的氧化性

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與生活。A項,碳纖維是無機材料。B項,水果中乙烯會被高錳酸鉀氧化,所以可以使用其保鮮。C項焚燒塑料制品會增加白色污染。D項是利用乙醇的還原性被氧化。故本題選B。

2.下列化學用語使用正確的是( ) 。

A.二氧化硅分子式Si0

B.原子核內有8個中子的氧原子:圖片1.png

C.次氯酸的結構式:H—O—c1

D.醋酸的電離方程式:CH:COOH=CH CO0+H.

C
參考解析:化學用語。二氫化硅分子式應該是SiCls,有8個中子的氧原子書寫應該為",D項醋酸電離方程式CHACO0HRCILCO0+Hfi。故本題選C。

3.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

A.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與NaOH溶液反應。

B.Na2O、Na2O2組成元素相同,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相同。

C.sO2、NO、cO2都是大氣污染,在空氣中都能穩定存在。

D.HCl、HNO;都是強酸與氧化亞鐵的反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

A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物質的分類。B項中氧化鈉生成Na? Co3,過氧化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C項二氧化碳不是大氣污染物,D項中硝酸可以氧化二價鐵,所以是氧化還原反應,不是復分解反應。故本題選A。

4.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

A.往碳酸鎂中加入稀鹽酸:圖片10.png

B.濃堿溶液中加入鋁片:圖片11.png

C氯化鈣與碳酸氫鉀溶液混合:圖片12.png

D.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溶液:圖片13.png

D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用語。A項碳酸鎂是不溶物不能拆分,B項中,若是濃酸,可能會發生鈍化。C項

CaCl和KHCO是可逆反應,應該用可逆符號。D項惰性電極電解食鹽水陽極生成氯氣陰極生成氫氣和氫氧根。故本題選D。

5.常溫下下列各組離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是( ) 。

A圖片14.png

B圖片15.png

C圖片16.png

D.圖片17.png

A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電解質溶液。B項碳酸根和鋇離子發生沉淀,C項三價鐵和硫氰根會生成血紅色硫氰化鐵,D項不能確定是酸性還是堿性,如果是酸性則生成次氯酸是弱酸。故本題選A。

6.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下列實驗,將①中的溶液通入②中,預測現象與實際相符的是()

圖片18.png

A.如上圖所示

B.如上圖所示

C.如上圖所示

D.如上圖所示

A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實驗。A項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生成氯氣需要加熱,B項中鋁和濃硝酸常溫下會發生鈍化,C項中氫氧化鈉和氯化鋁反應先生成氫氧化鋁。故本題選D。

7.五種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所示,其中z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等于電子層數,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圖片19.png

A.z的氧化物可以做光導纖維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R

C.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Y>x

D.z、M、R原子半徑依次增大,最高化合價依次升高

C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元素周期律。由題意得,Z的最外層電子數等于電子層數,且Z不是1號元素,所以推出Z是A1,由表可以得出其他幾個原子,x: C,Y: N,M : P,R:o。據此看選項。A項做光導纖維的是硅的氧化物,B項同一周期從左到右非金屬性越強,氣態氫化物穩定性也越強。C項中碳酸酸性小于硝酸。D項同一周期原子半徑從左往右逐漸減小.故本題選C。

8.“鹽水動力”玩具車的電池以鎂片、活性炭為電極,向極板上滴加食鹽水后電池便可工作,電池反應為2Mg+0+2HL-O=2Mg (OH z。下列關于該電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鎂片為正極

B.食鹽水為電解質溶液

C.電池工作時鎂片**被消耗

D.電池工作時實現了化學能向電能的轉化

A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原電池。由反應方程式可知,負極發生

Mg-2e +20H =Mg (OH)2,,正極發生O:+2H:0+4e =40H .。據此做題。鎂發生氧化反應,應該是負極,A項錯誤,C項正確。B項滴加食鹽水使其工作,說明加入電解質溶液,D項原電池原理就是化學能轉化成電能。故本題選A。

9.某有機物的結構簡式如圖,關于該有機物的信息不正確的是() 。

圖片20.png

A.分子式為圖片21.png

B.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一定條件下,能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D.能發生加成反應,不能發生取代反應

D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醇、酚、醚、醛和酮。A項根據原子個數比可數得,B項有碳碳雙鍵可以發生加成反應使其褪色,C項有不飽和健所以可以發生加聚反應,D項中有羧基和羥基,能發生取代反應。故本題選D。

10.某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僅為圖片22.png

六種微粒,其中C10-的物質的量隨反應進行逐漸變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的還原劑是cl-

B.反應后溶液的酸性明顯減弱

C.消耗1mol還原劑轉移3mol電子

D.消耗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3

C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氧化還原反應。根據題干可知,反應為
圖片23.png
:,因此氧化劑為次氯酸跟,還原劑為銨根,故A錯誤;反應后溶液酸性增強,故B錯誤;消耗1mol還原劑轉移電子3mol,故C正確;消耗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

11.合成氨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圖片24.png

A.反應體系中加入催化劑,不會改變反應的熱效應

B.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C.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圖片25.png

D.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A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熱化學。催化劑不會改變反應的熱效應,故A正確;根據圖示可以推斷出反應為放熱反應,因此反應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故B錯誤;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圖片27.png
故C錯誤;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故D錯誤。故本題選A。

12.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

A.

圖片26.png

B.甲烷的空間結構是正四面體,所以的空間結構也是正四面體

C.稀鹽酸與鋅反應產生氫氣,所以稀硝酸與鋅反應也產生氫氣。

D.碳酸氫鈣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鈣,所以碳酸氫鈉的溶解度也大于碳酸鈉。

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無機化學。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與氧氣,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硫反應,由于二氧化硫有還原性,因此產物為硫酸鈉,二者反應原理不同,故A錯誤;甲烷與四氯化碳都是空間正四面體的結構,故B正確;稀鹽酸與鋅反應生成氫氣,但是稀硝酸有氧化性,與鋅反應生成—氧化氬氣體,故C錯誤;碳酸氫鈉微溶于水,碳酸鈉溶于水,因此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的溶解度。故本題選B。

13.下列屬于描述技能性學習目標的行為是()

A.認識

B.評價

C.解釋

D.模仿

D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課程基礎。“認識"為描述認知性學習目標的行為動詞,故A錯誤;“評價”為描述認知性學習目標的行為動詞,故B錯誤;“解釋"為描述認知性學習目標的行為動詞,故C錯誤;“模仿”為描述技能性學習目標的行為動詞,故D正確。故本題選D。

14.章節教學后的單元測試屬于( ) 。

A診斷性測試

B終結性測試

C選拔性測試

D形成性測試

D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教和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常采用非正式考試或單元測驗的形式來進行。故本題選D。

15.化學教師常用“浮、熔、游、響、紅”五個字概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這五個字體現了實驗觀察應該( )。

①全面

②仔細

③準確

④形象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實驗觀察的注意事項。

“浮、熔、游、響、紅”五個字準確地表現了鈉與水反應時的現象,體現了實驗觀察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熔”表示鈉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實驗中鈉塊很小,且在不停游動,能觀察到此現象說明實驗觀察時應該仔細。“游”表示鈉在水面上不停的游動,生動形象。綜上所述,這五個字體現了實驗觀察應該全面、仔細、準確、形象。D項正確。

16.有機化學中,還原反應與加成反應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 ) 。

A.從屬關系

B.交叉關系

C.對應關系

D.重合關系

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概念。有機化學的還原反應主要指加氫,即是還原反應,又是加成反應。也有很多不是加氫的加成反應,比如水化反應(經基親核加成),或者與鹵素加成.這些都是加成非還原;也有還原非加成的,比如有機物脫氧,就是還原反應。因此二者屬于交叉關系。故本題選B。

17.下列關于演示教學的說法不合理的是()

A.實驗開始前,要告訴學生觀察什么

B。實驗結束后教師要里克服知學生結論

C.實驗可以是學生和老師共同操作

D.教師課前應該做演示實驗

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實驗教學。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之前,應該先試做實驗,保證實驗的可操作性,同時教師應該在實驗開始前告訴學生觀察的主要內容以及觀察的注意事項等;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可以輔助學生共同完成實驗,但是不能在實驗結束之后第一時間分享實驗結論,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交流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得出結論。故本題選B。

18.學生學習中采用了以氯氣的性質的核心,將氯氣的制法、檢驗、保存、用途等知識組織起來形成彼此相互聯系的整體的策略,這種策略屬于( ) 。

A.預測-聯系策略

B.多感官協同記憶策略

C.知識結構化策略

D.先行組織者策略

C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教學實施。聯系-預測策略就是學生在學習化學事實性知識時,有意識地抓住其余理論知識、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以及物質性質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以這些聯系為依據對要學習的物質的—些列性質先作出自己的預測。然后將預測結果與教材或教師的講授進行比較,找出正確和不足之處,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學習,就能把握住終點和關鍵,抓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減輕記憶負擔;多種感官協同記憶策略是指:充分調動各種感覺(耳、口、眼、手、腦等)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全面地觀察和體驗,做到從各個方面明確感知化學事實,從而加深對事實性知識的印象,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知識結構化策略是指將事實性知識按照—定的線索進行歸類、整理,使零散、孤立的只是變為彼此間相互聯系的整體,形成—個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網絡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化策略的關鍵是要確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以此為脈絡,形成知識框架結構;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是指學習新知識材料時呈現—種起組織作用的、概括抽象化程度較高的材料,把新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組織要想學習的材料。本題中學生以氯氣的性質為核心,將氯氣的其他知識組織起來,屬于知識結構化策略。故本題選C。

19.下列選項不正確的是( ) 。

A.化學作業除了習題形式外,還可以采取實驗報告等形式

B.教師備課主要是備典型性例題和練習題,以提高教學效率

C.教學過程既包括教師的教的過程,也包括學生學的過程

D教學評價既包括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對教師的評價

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教學。教師備課中的“三備"分別是:(1)備內容:在備課的時候,準備好課程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堂課的核心;(2)備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生所認識和學習的內容不同,因此教師在準備課程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對象來備課;(3)備教學:作為教師,最主要的職責就是讓所教的孩子能學習得更好,因此教師要用好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因此可以分析B選項錯誤。故本題選B。

20.在中和滴定實驗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解實驗原理和操作要點,再進行示范演示,然后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操作步驟練習。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 。

①講授法②演示法③練習法④討論法⑤討論法⑥參觀法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A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化學教學。教師講解實驗原理與操作要點應用了講授法;教師進行示范演示過程中應用了演示法和參觀法;教師要求學生對實驗步驟進行復習應用了練習法。故本題選A。

二、簡答題 (每題12.5分,共2題,共25分)

21.(材料)“電離平衡"是高中化學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內容的編排,學生在學習“電離平衡”概念之前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相關知識,故該知識可應用概念同化策略進行學習。

問題:單—主觀題簡述在電離平衡**中應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環節。(6分)

參考解析:在新授過程中主要應用類概念同化策略,具體內容如下:①回顧溶液的導電性,提出問題:為什么溶液具有導電性?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②通過同濃度不同電解質溶液導電實驗的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濃度的不同電解質的導電性不同,從而介紹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概念。③教師播放電解質溶液中的微觀粒子動畫視頻,同時提出問題:電解質溶液中的溶質微粒間會發生相互作用嗎?學生觀察總結出弱電解質存在電離平衡這—特點。④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化學平衡的概念總結電離平衡的概念,并據此預測可能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尋找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之間的相同之處與差異之處。⑤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及視頻實驗驗證學生對于電離平衡影響因素的預測。⑥教師的引|導學生將電離平衡一思維導圖的形式匯總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單—主觀題簡述學生實現概念同化策略的條件。(6分)

參考解析:學生實現概念同化策略所需要的條件:首先,尋找并激活認知結構中與新概念學習相關的已有概念,與“電離平衡相關的知識分別為化學平衡、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等知識,通過新舊概念建立聯系,初步理解概念含義;其次,將新舊概念進行精確類比,尋找與“電離平衡有相似之處的化學平衡,找出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與差異之處;最后,將相關概念進行融會貫通,使新概念以恰當的方式納入認知結構中,形成系統的概念網絡體系。

22.(材料)化學用語是化學**語言的一部分,化學用語有自身的學科規范要求。現有

化學方程式

圖片28.png

離子方程式

圖片29.png

單—主觀題什么是化學方程式?什么是離子方程式?(2分)

參考解析:化學方程式是用分子式(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同時需要遵循客觀事實和質量守恒定律;離子方程式是在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

單—主觀題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表達上述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4分)

參考解析:

化學方程式: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為水和氧氣;

離子方程式:碳酸根和氫離子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和水。

單—主觀題化學教學語言應符合哪些基本要求?(7分)

參考解析:化學教學語言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工具,它的基本特點和要求為:

①遵守語言、邏輯規律。化學教學語言應該準確、鮮明、生動,合乎語法,用詞恰當;書面語言規范、嚴謹、詳略得當;口頭語言句子簡短,不過分修飾,符合口語習慣,讓學生能聽得懂、聽得明白。

②適應教育教學要求。講課語言聲音清晰、洪亮、流利,發音標準,語調、語速恰當,有節奏變化;同時應該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思考性、趣味性。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③符合化學學科特點。正確地應用化學術語,確切地表達化學概念和命題,符合化學語言規范;不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學概念;能準確、深刻、形象地表達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等規律。

三、診斷題 (每題15分,共1題,共15分)

(材料)某化學教師在一次化學測試中設計了下列試題,并對部分學生的解題結果進行了統計。

[試題]下述實驗的試管中均有紅棕色氣體產生,對比分析所得結論不正確的是( ) .

A.由①中的紅棕色氣體,推斷產生的氣體—定是混合氣體

B.紅棕色氣體不能說明②中木炭與濃硝酸發生了反應

C.由③說明濃硝酸具有氧化性,生成的紅棕色氣體為還原產物

D.③的氣體產物中檢測出CO2,由此說明木炭一定與濃硝酸發生了反應

[考試結果]對參加考試的**考生的答題情況統計,答案正確的考生為50%。

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單—主觀題指出本題的正確答案。(2分)

單—主觀題分析和診斷各個選項解答正確或錯誤的原因。(8分)

參考解析:

A項,加熱條件下,試管中只有硝酸,濃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氣,則產生的氣體一定是混合氣體,有學生選錯可能是因為對硝酸分解反應方程式不熟悉。

B項當中濃硝酸加熱分解也會產生紅棕色二氧化氫,不能說明是木炭和硝酸反應,

C項,硝酸當中N為+5價,而二氧化氮中N為+4價,如果有紅棕色氣體產生,說明—定有二氧化氮,說明氮被還原。

D項中碳加熱會與空氣中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說明是碳和硝酸反應產物。

單——主觀題指出本題的解題思路。(5分)

參考解析:本題主要是學生要掌握濃硝酸加熱分解和碳和濃硝酸反應兩個反應方程式,寫出兩個反應方程式本題便不會有問題。

四、案例分析題 (每題20分,共1題,共20分)

(材料)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

下面是某化學老師關于“化學平衡移動”的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

教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濃度、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教師:(投影)“活動探究4”︰將圖片31.png

溶于濃鹽酸中形成圖片32.png

,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圖片33.png

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圖片31.png

的鹽酸溶液,用酒精燈微熱其中的一支試管,比較兩支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說明平衡向哪個方向移動?

學生:(分組做“活動探究4"實驗))

教師:大家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1:加熱的試管現象為:粉紅色變為藍色。

教師:很好,觀察的很仔細,那么我們能得出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

學生2: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教師:總結的很好,其他同學都**相同的結論了嗎?

學生:得到了(齊答)。

教師板書: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溫度升高,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溫度降低,平衡效果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單—主觀題請結合上述案例評價該教師教學過程的優點。(6分)

參考解析:該教師教學組織的優點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采用實驗的的方式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體現了化學學科的學科特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②組織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升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③在實驗之后,注重總結學生得出的結論,關注也尊重學生的實驗成果,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激發繼續學習化學的學習興趣。

單—主觀題請指出該案例中“活動探究4”設計的不足之處和具體改進方法。(8分)

參考解析:不足之處以及建議的具體改進方法如下:

①提出問題之后,可以請學生對溫度如何影響化學平衡”這—問題進行猜測,同時結合

圖片34.png

這—化學反應原理嘗試設計實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

②觀察與分析的引導不足。學生觀察得到實驗現象之后,可以提問:為什么會變成藍色?哪種離子的濃度增加或減少?為什么該離子濃度會發生變化?這說明化學平衡朝著那個方向發生了移動.....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得出結論。

③沒能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過程。通過該實驗只能分析溫度變化對該化學平衡的影響,但是其他化學平衡是不是符合這一規律,沒能進行解釋或者說明,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夠嚴謹。建議該老師在此基礎上補充一—些其他的化學反應或者化學平衡,保證得出結論的嚴謹性。

單—主觀題該案例中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合適嗎?請具體說明。(6分)

參考解析:評價不合適,不符合新課程倡導的發展性評價的基本內涵

①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很好總結的很好”,這樣的評價不夠具體,內容也不全面綜合,沒能關注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需要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

②評價主體一直是教師自己,主體不夠多元化。在教學評價中需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③該教師的評價并不注重過程性評價,需要能夠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不僅關注結果,同時關注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

④該老師進行教學評價時只是針對部分學生,沒有關注到其他學生,這樣也是不可取的。這樣不利于建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聯系,也不利于學生提升學習化學的興趣。

⑤在口頭評價的基礎上可以增加多種評價方式,比如行為觀察、查看實驗記錄等,便于全面地了解學生。

五、教學設計題 (每題30分,共1題,共30分)

(材料)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材料完成任務。

材料—《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容標準是:根據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舉例說明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教科書《化學1》中“氧化還原反應”的部分內容如下:

圖片35.png

這兩種元素的原子獲取電子難易的程度相差不大,所以在發生反應時,他們都未能把對方的電子奪取過來,而是雙方各以最外層的一個電子組成一個共用電子對這個電子對受到的兩個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雙方最外層都達到穩定的結構。在氯化氫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對共用的電子對的吸引力比氯原子的稍強一些,所以共用電子對偏向于氯原子而偏離于氫原子。因此氫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升到+1價,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降低到-1價,被還原在這個反應中。發生了共用電子對的偏移,氫氣發生了氧化反應,氯氣發生了還原反應。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反應表現為被氧化元素價合價升高,其實質是該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移)電子的過程,還原反應表現為被還原的元素的化合價降低,其實質是該元素的原子獲得(或偏移)電子的過程。

材料三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化合價的相關知識。

要求:

1、請回答第1個思考與交流中的問題2。(2分)

參考解析:思考與交流問題2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為什么—定是同時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或共用電子對的偏移。在反應的過程中,電子的得與失或電子對的偏與移都是同時發生的,因此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一定是同時發生的。

2、主觀題請完成“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設計,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方法過程(不少于300字) 。(28分)

參考解析:(1)思考與交流問題2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為什么—定是同時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或共用電子對的偏移。在反應的過程中,電子的得與失或電子對的偏與移都是同時發生的,因此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一定是同時發生的。

(2)—、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化合價升降,判斷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能從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劑、還原劑及被氧化、被還原的概念;能列舉中學階段常用的氧化劑和還原劑;能夠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現象進行解釋說明。

2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初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廣泛存在于生活中;通過知識內容類比,學會判斷電子轉移和化合價升降的關系;通過參與探究活動,領悟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材料對比方法獲取信息,培養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

3.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并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體驗探究過程,體驗知識生成的愉悅感。本節內容的重點;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以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二、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向學生展示現象: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蘋果表面變成褐色;但市售的蘋果汁不變色,為什么呢?(展示市售蘋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維生素C起到了防止蘋果汁變色的作用)。

向學生提示:在空氣中蘋果中的Fe2+ 被氧化成Fe3+而使蘋果變色,蘋果汁中加的Vc將Fe3+

還原為Fe2+ .而防止變色。這里面涉及到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探究,探究新知

1.首先請學生寫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分析各反應中的化合價如何變化。學生有的寫出來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有的寫出了鈉與氯氣的反應......學生完成后,引導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將這些化學反應分類: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和無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我們就將有化合價變化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重點分析鈉和氯氣反應中化合價的變化。

2.請字生閱讀課本36頁,圖2-11,用自己的話描述氯化鈉形成過程中微粒的變化,分析形成氯化鈉的過程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并歸納化合價與電子得失的關系。通過討論讓學生初步感知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由于鈉和氯原子間電子的得失而使兩元素分別顯示+1、-1

3.提出問題:若參加反應的物質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電子化合價變化又是如何產生的?請大家看課本37頁第一段,然后觀看動畫氯化氫形成的過程及電子對的形成和偏移情況。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向)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該物質即為氧化劑;失去電子(或電對偏離)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該物質為還原劑。有電子轉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應即為氧化還原反應。電子的轉移決定了了化合價的升降。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有化合價的變化,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

(三)習題練習,鞏固新知

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放置顏色變為褐色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自我總結,分享收獲

由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態度的升華。

(五)緊扣主題,擴展延伸

課后讓學生查閱資料,查詢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資料下載>>教學設計萬能模板+歷年真題+高頻考點下載

教師資格證備考提分資料

2021年教師資格證考場安排查詢>>

300-180.jpg

考試題庫>>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庫試題免費刷

備考資料>>教師資格證各科思維導圖下載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暢學班購課即送教材,送面試課程,筆試面試一次搞定!免費試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怀柔区| 双桥区| 贡山| 达日县| 安溪县| 自治县| 武邑县| 阿坝县| 顺义区| 淮滨县| 泰兴市| 新安县| 新蔡县| 宾阳县| 山东| 佛教| 二连浩特市| 香港| 岚皋县| 平遥县| 霍州市| 巴彦淖尔市| 师宗县| 博白县| 华容县| 林西县| 家居| 乌拉特后旗| 永城市| 屏南县| 开原市| 巴林右旗| 若羌县| 叙永县| 临沭县| 克山县| 墨玉县| 三台县| 濉溪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