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北京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學真題
選擇填空缺失
三、辨析(4*5=20)
21.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前運算階段后期兒童的去自我中心思維逐漸轉向自我中心。
錯誤;自我中心轉向去自我中心。
22.“狼孩”現象表明了兒童口頭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存在。
正確。
23.模仿是操作技能學習的充分必要條件。
錯誤。模仿是操作技能學習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24.溝通的關鍵技巧是學會傾訴。
錯誤;學會傾聽。
25.平時的學業水平測試是典型的常模參照測驗。
錯誤。形成性評價。
四、簡答(5*6=30)
26.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答:(1)知識觀。A.知識都是主觀的,知識都是自己構建的過程。B.知識并不是概括世界的法則,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C.知識不可能脫離個體而單獨存在。
(2)學習觀。A.學習是由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B.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信息,這種建構過程無法由他人替代。
(3)學生觀。A.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都帶有原有的認知結構。B.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而應把學習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C.建構主義非常重視個體的自我發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
27.簡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現的先后及強弱順序分為高低不同的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
28.簡述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答:陳述性知識是指人類心智表征事實、觀念與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頭或書面言語方式來陳述這種知識,故而得名。
程序性知識是指導個體如何執行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識。這類知識是關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識。
29.簡述培養元認知的具體途徑。
答:1、提高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性/2豐富元認知知識與體驗/3加強元認知操作的指導/4創設反饋的條件與機會
30.簡述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答:學生的態度品德是在社會道德生活和規范的影響下,通過個體的道德實踐活動,品德結構的各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B.自我意識增強;C.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D.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A.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B.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五、論述題
31.結合實際分析闡述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答:(1)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
(3)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4)學齡期(6、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5)青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30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5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32.結合教學實際論述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答:在學習情境中,結合具體的學科教學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和質量:A.幫助學生牢固的記憶知識;B.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C.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A.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B.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