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解析:考查動詞短語辨析。turn to“轉向;變成;求助于;致力于;開始行動”,confirm to“證實”,contribute to“有助于”,respond to“對……反應”。句意為“面對來自環境的壓力,例如干旱,胡桃樹會釋放大量類似阿司匹林的物質”。D項最符合句意。
2.【答案】D。解析:考查名詞辨析。句意為“對于即將到來的西德尼旅行,John感到________,他幾乎不能控制自己的熱情”。unrest“不安”,uncertainty“不確定,不可靠”,anxiety“焦慮,渴望”,excitement“興奮”。根據句意,John無法控制自己的熱情,可知應該是對旅行感到興奮。
3.【答案】c。解析:考查形容詞辨析。句意為“教授的授課風格非常,從沒有呈現出她私下所表現的那種親切和隨和”。lively“活潑的,生動的”,amiable“和藹可親的,親切的”,formal“正式的”,cheerful“快樂的;愉快的;高興的”。根據句意,教授在課上從來沒有表現出她私下的親切和隨和,可推知她的授課風格是非常正式的。故選C。
4.【答案】A。解析:考查讓步狀語從句。as/though引導的讓步從句必須將表語或狀語提前(形容詞,副詞,分詞,實義動詞提前)。但需注意:①句首名詞不能帶任何冠詞。②句首是實義動詞,其他助動詞放在主語后。如果實義動詞有賓語和狀語,與實義動詞一起放在主語之前。句意為“在這次實驗中,他又一次失敗了,但是他從未失去信心”。故選A。
5.【答案】C。解析:考查介詞和不定代詞。in表示“在……范圍內,在……之中”;on表示“與……毗鄰,接壤,在……之上”,強調和表面接觸;to表示方位,不接壤。第一個空應表示不接壤,要用to。第二個空anyother意為“其他任何一個”,即同一范圍內一個與去其他剩余的相比較。臺灣屬于中國的范圍,故選anyother。而any意為“任何一個”。故選C。
6.【答案】D。解析:考查定語從句。先行詞是amall。從句意可以看出是from the man much Can be learned,因此所填關系代詞應指人。并且在從句中作from的賓語,因此只能是whom。故選D。
7.【答案】A。解析:考查句子重讀規則。在英語連貫的說話和朗讀中,有些詞說得或讀得又輕又快,而且較為含糊。有些詞則說得或讀得又重又慢,而且較為清晰。那些說得或讀得響亮而清晰的詞就是句子重音所在。一般來說,在句子中需重讀的詞都是實詞,比如.名詞、動詞(除be動詞和助動詞外)、形容詞、副詞、指示代詞等;不重讀的多為虛詞,比如,冠詞、連詞、介詞、人稱代詞、相互代詞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一個詞在句中重讀與否,同它在句中所起的意義和作用有密切的關系。B、C、D三項中均有不屬于重讀范圍的詞。即B項one another是相互代詞,C項been是be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D項than是介詞。故選A。
8.【答案】A。解析:
只作部分爆破。方法是:對于前一個爆破音,作好發音的姿勢,剛發出時,立即過渡到第二個摩擦音或破擦音上去。第一個爆破音發出的聲音是非常輕微的,有時甚至聽不出來。這種現象叫作不完全爆破。(備注:此題干中四個選項設置不嚴謹,按照不完全爆破的發音規律,此題A、B兩項都符合題意,大家通過本題掌握“不完全爆破”的發音規律即可。)
9.【答案】A。解析:考查語義學中的涵義關系。英語同義詞有著共同的基本意義,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不僅與英美的歷史、地理及語言本身的發展與變化有關系,還與由語境不同而產生的各種語言文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文體(styJe)或正式程度(formality)方面不同的同義詞稱為文體同義詞(stylistic synonyms)。例如,英語中表示“死”的方式有kick the bucket,Pop off,die,pass away,decease等。這里的pass away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屬于正式語體;而Pop off相對比較直接,多指突然死亡,常用于口語中。B項accuse和charge在介詞搭配上不同.它們是搭配同義詞(collocational synonyms);C項和D項均屬于地域同義詞(regional synonyms),一個是英式表達,一個是美式表達。故選A。
10.【答案】B。解析:考查言語行為理論。根據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locufionary act,又稱發話行為)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通過句法、詞匯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言外行為(illoeutionary act,又稱行事行為)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言后行為(pedocutionary act,又稱取效行為)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美國哲學語言學家約翰·舍爾又在奧斯汀之后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每一類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普遍的目的。這五大類是:闡述類(representatives)、指令類(directives)、承諾類(comm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clarations)。例如,說話人說出“Turn it off”,試圖使聽話者做某事,就屬于指令類言外行為。故選B。
11.【答案】D。解析:考查詞匯教學。從傳統的詞匯學角度來講,詞義包括概念意義(denotative meaning)和關聯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概念意義指的是詞匯的字面意義,而關聯意義指的是詞匯的引申意義,通常會附加情感在其中。根據題干,表明我們應該進行詞塊教學而非單個詞匯,而詞塊教學指的是學習單詞是應該注意搭配.例如decrease to,decrease by分別意為“下降到”和“下降了”,可以判斷出流利準確的語言要求具備搭配知識.故選D。
12.【答案】B。解析:考查語法教學。題干的意思是“標出對話中所有的過去式”是一種注重什么的典型練習。過去式屬于語法教學內容中的語言的形式,故選B。
13.【答案】C。解析:考查語法教學。題干的意思是下列哪個活動更適合幫助學生在學習后立即練習新的語法結構。A項是角色扮演,B項是小組討論,C項是句型練習,D項是書寫作業。四項相比,句型練習更適合新知呈現后的語法教學模型的練習部分,A、B兩項可以放在產出部分,故選C。
14.【答案】D。解析:考查語篇教學。題干的意思是當教給學生如何對祝賀和道歉進行合適的回應時,老師可以以下哪個層次進行教學。A項是詞匯層次,B項是句式層次,C項是語法層次,D項是話語(語篇)層次。祝賀和道歉屬于交流,是語言功能的運用,通過話語層次教學,可以有利于學生經歷真實語境,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故選D。
15.【答案】B。解析:考查聽力教學。題干的意思是下列哪項活動可以幫助提高聽取中心大意的技巧。A項“聽文章找出吉姆住在哪里”,B項“聽文章選出最合適的題目”,C項“聽文章畫出說話者強調的單詞”,D項。聽詞,判斷兩個詞是否一致”。選項中只有B項是對文章大意的把握,其他為細節題。
16.【答案】C。解析:考查閱讀教學。題干的意思是外語教師問學生“作者沒有明確告訴我們,如何判斷出他喜歡這個地方”,老師是在幫助學生進行什么閱讀。A項“字面閱讀”,B項“評價性閱讀”,C項“推斷性閱讀”.D項“欣賞性閱讀”,故選C。
17.【答案】A。解析:考查課堂提問的形式。題干意思是下列哪種類型的問題常用于檢查對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課文理解性問題一般分為三類: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和評估性問題(evaluation questions)。其中,展示性問題通常被用來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就課文中的字詞句或者某個重要的細節向學生發問。這種問題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教師預先知道,學生只需憑借表層理解或是查找課文便能找到的。故選A。
18.【答案】B。解析:考查寫作類型。題干意思是下列哪項是非正式寫作的典型特征。A項“結構清晰”,B項“短句、半句很常見”,C項“需要使用專業詞匯”,D項“使用大量不同的詞匯和句式”,A、C、D三項是正式寫作文體的特點,故選B。
19.【答案】C。解析:考查寫作教學。題干意思是課堂上同桌互改的活動對于哪種模式的寫作教學很重要。寫作教學分為重結果的寫作,重內容的寫作和重過程的寫作。在重過程的寫作中,修改(自改和互改)、校對和討論是其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
20.【答案】D。解析:考查評價方式。題干意思是作品集、每日報告以及演講是以下哪個的典型方法。A項是常模參照測試,主要用于選拔;B項是標準參考測試,按照預先設計的標準,對考試結果進行比較;C項是終結性評價,一般在學期或學年結束后進行,如期末考試、結業考試等;D項是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做出評估,作品集、報告和演講都是日常活動,故選D。
Passage l
21.【答案】D。解析:細節題。此題是問:根據文章可知,誰是越南戰爭中的空軍飛行員?根據關鍵詞Vietnam War定位到文章第二段,可知本句是說Fortest Fenn從小就崇拜二戰中的空軍飛行員Robin olds,然后模仿他的偶像在越南戰爭期間當了空軍飛行員。故越南戰爭中的飛行員就是Fortest Fenn。
22.【答案】A。解析:詞義題。此題是問:與文中第五段畫線短語top off意思最接近的是哪一個?根據后面的文章可知,Fenn想讓人們尋寶,可見他應該是在盒子中裝滿了珠寶首飾,故可推知fill更合適,fill(sth.)wim(sth.)“使充滿,裝滿,注滿,填滿”。
23.【答案】B。解析:細節題。此題是問:為什么Fenn在被診斷為癌癥之后設計了一個尋寶計劃?根據diagnosed with cancer可定位到文章第三段,可知,Fenn設計尋寶活動是為了在自己臨死之前尋找創造一些刺激和希望,并且希望孩子們離開游戲室,多進行戶外活動。
24.【答案】C。解析:推斷題。此題是問:根據文章可知,尋寶者給Fenn帶來的最大的樂趣是什么?根據文章第六段可知,Fenn收到很多來信,有些是問尋寶線索,但是更多人是來感謝他使自己的家人更加親近的。說到此時,Fenn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故可推出,使尋寶者家庭成員之間更加親近使他得到的樂趣最大。
25.【答案】D。解析:指代題。此題是問:文章中畫線的it指代的是什么?定位畫線it所在句子,“Fenn is confident that the treasure will be unearthed eventually and says it will take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cunning and pGH'severance."指的是寶物的發現這個過程是需要技巧和堅持的巧妙結合的,故it指的是寶物發現。
Passage 2
26.【答案】B。解析:推斷題。此題是問:以下哪個選項不能從文章中推斷出來?A選項“Pythagoras支持并且踐行不吃肉”,根據文章第一段可知Pythagoras是素食主義之父,故A項正確;根據第三段可知Pythagoras生前認為豆子和人類一樣是有靈魂的,因此禁止他的追隨者吃豆子。再根據第四段第一句話“While the edict against beans Was lifted not long after Pythagoras’death。his followers continued to eat a meatless diet.”盡管在Pythagoras死后,不吃豆子這一點沒有堅持太久,但是他的追隨者仍然堅持不吃肉,由此推斷不出來B選項;根據第四段第二句可知Pythagoras影響了幾代的學者、思想家及個人可知C選項正確:根據第三段第一句可知Pythagoras和他的追隨者堅持實踐素食主義主要是出于宗教和道德目的,故D項正確。所以該題選B。
27.【答案】C。解析:詞義題。此題是問:以下哪個單詞和第三段畫線詞意思最相近?此題可采用一一帶入的方法,根據語境,文中并未提到這種豆子是邪惡的、美味的或臭名昭著的,且humble本身有“謙虛的:低下的”的意思,故plain為本題答案。
28.【答案】D。解析:推斷題。此題是問:mid-1800s的英國素食主義者拒絕吃肉主要是為了以下哪一點?根據mid-1800s定位至第四段第三句,可知素食主義者不吃肉是因為他們認為好色、酗酒、無賴都是由吃肉引起的。故答案為D。
29.【答案】C。解析:細節題。此題是問:根據文章,哪個選項是正確的?根據第一段可知,Pythagoras對數學和素食主義有貢獻,故A選項說法不正確;根據第三段可知Pythagoras不吃豆子是因為他覺得豆子和人類的構成物質是一樣的,故B說法錯誤;由最后一段可知,素食主義在美國興起是在1960s,加速是在1970s,那時一個叫FrancisMooreLappe的人寫了Dietfor a SmallPlanet一書,并提倡素食主義,指出不吃肉的原因是為了保護環境,根據時間可知Francis Moore Lappe是當代素食主義者,故C說法正確。文中并未提及Bronson Alcott的女兒,故D說法錯誤。
30.【答案】A。解析:主旨題。此題是問:文章的最合適的題目是什么?文章從素食主義之父說起,又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不同時期的素食主義者及不吃肉的原因,故A選項“素食主義發展史”為文章的題目。
二、簡答題
31.【參考答案】
(1)教學反饋的類型:口頭反饋與書面反饋。
口頭反饋指對學生的口頭活動、某些書面作業或者測試提供的信息。口頭反饋的方法有①教師直接改錯。
②啟發學生自己改錯。教師不應該像監控器一樣監控學生的語言輸出。③啟發學生互相改錯。互相改錯可以提高學生對錯誤的敏感性.逐漸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
書面反饋一般用于課后對學生作業或者測試提供的書面評價符號或者是評語。而課堂上的書面反饋主要是指教師或者其指定的學生用書面的方式對學生的語言活動所做的評價性記錄。例如計分法、畫“正字”法、插紅旗或送紅花法,都可以確認學生表達內容是正確的,同時還可以顯示競賽中的不同小組的成績差異。
(2)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三種途徑:
①課堂提問: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提示學習重點,鞏固課堂教學,獲取教學反饋,加強師生交流。
②測試:測試包括口試和筆試。口試不僅要考查學生的語音、語調、表達的流利程度、表達的可理解度、用詞恰當等表達能力,還要考查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當然還要對學生所使用的交際策略、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識、表達中的行為等進行綜合評價。筆試包括聽力、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和語言知識考查等,可以檢驗學生的基本英語水平。
③調查表:主要用于在學生學習某一單元、某一課之前所進行的簡短調查。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策略。
三、教學情境分析題
32.【參考答案】
(1)本教學片段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生熟練練習如何使用現在完成時,能夠聽懂提問How many times has he/shebeen to…?并運用He/She has gone to/been to…進行應答。
能力目標:通過師生問答,學生能夠提高語言思維能力和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并能夠在相似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語言,達到交流目的。
情感目標:通過師生問答.學生能夠了解和關心他人。
(2)教師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在課堂中,教師通過展示圖片,將情景引入,引起學生一定的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句式并在情景中進行操練,達到教學目標。
(3)情景教學法優缺點如下:
優點:
①情景教學以其直觀性、趣味性、生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和學習欲望。
②情景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在日常以往單純記憶語法規則的學習方式,將枯燥的語法規則融入一定的語言情景中,使教學呈現更加真實化和生動化。
③針對性強。這種方式更有利于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掌握教學效果,并對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提有效率。
④時效性強。這種教學法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內容陳舊的問題,教師必須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發生的新問題進行解答,使教師所教內容的時效性更強。
缺點:
①學生被動接受語言材料的輸入。
②過于重視語言形式,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
③過分強調目的語結構的機械訓練和語音的準確性,對語義關注不足。
④由于情景的設計常常是虛構的,因而情境中的話語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語言交際的實際需要。
(4)建議:①加大對語義關注,可以在完成對話以后運用歸納法幫助學生歸納出語法規則,使其真正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②改善情景設計的虛構缺點,在虛構情景后,可以進一步組織同桌或小組練習,以其真實情況作為背景信息。運用所學句式,進行問答練習,來提高學生實際語言交際能力。
四、教學設計題
33.【參考設計】
Teaching Contents:
The passage tells us that many teenagers who are overweight have the bad eating habits, so that the doctors give some advice about their diet.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①Students can master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and know the advantages of the healthy eating habits..
②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new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junk food,overweight, nearly, too much and be good for.
(2) Ability objective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nd communicating abilities through class activities.
(3) Emotional objectives .
① Students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healthy diet.
② Students can cooperate with others actively, and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of speaking English.
Teaching Key & Difficult Points:
(1) Teaching key points
①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junk food, overweight, nearly, too much and be good for.
② Students can comprehe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①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 knowledge correctly in their daily life.
②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form the healthy eating habits and begin to refuse the junk food.
Major Steps:
Step 1 Pre-reading (6 minutes)
(1) Show the table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bout the junk food and healthy food.
Then 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 in pairs.
(2) Show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junk food, overweight, nearly, too much and be good for.
① junk food: is food that is unhealthy and/or has little or no nutritional value.
②overweight: too heavy and fat
③ nearly: not quite; not completely
④ too much: more than enough
⑤ be good for: be helpful to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is step, students can know and divide the junk food and the healthy food. Meanwhile,the 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hich can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passage.)
Step 2 While-reading (8 minutes)
At this step ask the students to do two activities.
Activity 1: Fast reading
Students will be given two minutes to read the short passage quickly, and then conclude the main idea.
Activity 2: Careful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or instance:
A: How many students didn't follow a healthy diet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 survey?
B: How many students didn't like vegetables?
C: Why the doctors advise that teenagers need to eat some fruit and vegetables every day?
(Justification: Different ways of exploiting the text can help students not merely to cope with one particular text in class but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strategies and reading ability.)
Step 3 Post,reading (6 minutes)
Choose some volunteers to do the interview. One of the partners acts as the interviewer and the other interviewee. Make an interview about the topic of the healthy eating habits, using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t today.
(Justification: Students do the interview in their own way, which helps to apply what they learn in this period in real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of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