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題
案例:閱讀《邊界望鄉(xiāng)》教學后的說課片段和課文原文,完成第16題。
高二選修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欣賞臺灣詩人洛夫的現(xiàn)代懷鄉(xiāng)詩《邊界望鄉(xiāng)》。基于本詩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詩勺的藝術特點,我首先向學生解釋“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詩中“望遠鏡中擴大數(shù)十倍的鄉(xiāng)愁/亂如風中的散發(fā)”為例,示范講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學生采用小組探究、集體斫討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變形-- -效果” 的步驟提示品味末詩句,體會“代用”帶來的嘸熟悉又新鮮的閱讀感受,深入理解詩人復雜的鄉(xiāng)愁滋味。
學生有一定的古代詩歌閱讀基礎,經(jīng)過我的示范分析和學生的探究研討,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詩人還化用了杜鵑、白鷺、鸕塢、晴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牧童遙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詩句抒寫鄉(xiāng)愁。由于我對鑒賞步驟提示明硝,學生很清楚應該完成哪些任務。
在賞析“而這時,一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飛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來”時,一個學生說: “時詩中水田白鷺’的意象,首先使我聯(lián)想到塞山前白鷥飛’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詩人用‘驚起” 又猛然折了回來’描述水田白鷺,打破了畫面的寧靜祥和,表達了詩入沸疹的情感。-是對自由往返故土的強烈渴望,二是與故鄉(xiāng)咫尺天涯的無奈和苦痛。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發(fā)言高潮迭起。我適時點撥引導,帶領學生從“化用”入理解詩歌語言的豐富意蘊,體味詩人鄉(xiāng)愁滋味,為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鄉(xiāng)愁的豐富內涵這-教學難點莫定了基礎。
邊界望鄉(xiāng)
洛夫
說看說著
而這時,鷓鴣以火發(fā)音
我們就到了落馬洲
霧正升起,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
手掌開始生汗
望遠鏡中擴大數(shù)十倍的鄉(xiāng)愁
亂如風中的散發(fā)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
嚴重的內傷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這時
一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
飛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來
問題:16
(1)請簡要說明教師在說課稿中引用學生發(fā)言的意圖。(10分)
(2)請簡要評析教師在本課中的學法指導。(10分)
(1) [答案要點]
①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案例中教師引用學生的發(fā)言,正是教師將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說多做,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審美能力的發(fā)展。(5分)
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強調:應積極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
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養(yǎng)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案例中教師通過引用學生的發(fā)言,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發(fā)言高潮迭起,為下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鄉(xiāng)愁的豐富內涵奠定基礎。(5分)
(2) [答案要點]
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注重學習的效果。案例中教師先講解“化用”的概念,接下來示范講解,給學生起了很好的引導的作用,同時由于教師鑒賞步驟提示明確,學生能夠清楚地知道應該完成哪些任務,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5分)
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強調:應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研討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相互協(xié)作,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提高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案例中教師示范分析之后,將課堂放手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研究研討,學生不僅發(fā)現(xiàn)了“杜鵑、白鷺、鷓鴣”等意象,并且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中所蘊含的鄉(xiāng)愁。他們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發(fā)展了思維,提升了思維的深刻性,促進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5分)
案例:閱讀下面的學生習作,完成第17~18題。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為馬年春晚小品的創(chuàng)作內容。演員一句“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
了”,博得滿堂采,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這本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而今卻成了兩難選擇一-扶, 還是不扶
③網(wǎng)上關于“扶不扶”的投票調察顯示,只有很少人選擇“肯定會扶”,更多的人選擇了不好說”。網(wǎng)上還有貼子說:“以前覺得自己一定會扶,因為過不了良心這關;現(xiàn)在肯定不會扶,因為過不了責任這關。”究其原因,“彭宇案”層出不窮,“農夫與蛇”的故事不斷上演,傷害了人們的善心
④人們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個岔路口。-條路是助人為樂,但你可能因善舉而被訛詐,面臨被家屬、官司、賠款糾纏。另一條路是回避風險,選擇視而不見,繞路而行。可是,后者雖不想引火燒身,卻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機拍照以自證清白的橋段,引發(fā)觀眾陣陣大笑,但這笑聲中隱藏著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則新聞《“奔馳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證再扶人》,開奔馳的大叔說,做好事要懂得保護好自己。這不正是善良人的無奈之舉嗎?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個道德問題。如果要人們毫不猶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全社會的醫(yī)療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訛詐的動機;更需要法制建設,給反咬一口的惡人以應有的懲罰,保護每一個行善的好心人。讓公平的社會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讓正義的法治,為人們的良知保駕護航。我相信,毫不猶豫地仲出援手的人會越來越多!
問題
17.請從第①③段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④段找出一-處病句, 并分別修改。(8分)
18.請指出該習作在論證方面的兩個優(yōu)點,并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12分)
17. [答案要點]
錯別字:第①段“滿堂采”改為“滿堂彩”;第③段“調察”改為“調查”或“貼子”改為“帖子”。
第④段病句:面臨被家屬、官司、賠款糾纏。
病因:缺少賓語。
修改為:面臨被家屬、官司、賠款糾纏的困境。
18. [答案要點]
(1)立意深刻,觀點明確。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本文作者圍繞“扶不扶”這一社會現(xiàn)象,探討社會保障機制的問題,立意深刻。同時,點明了想要善良長存,不僅是道德問題更需要法律機制等的保駕護航,觀點明確。
(2)論證結構層次鮮明。
文章前兩段提出問題“扶不扶”這一現(xiàn)象,三、四段分析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 第五段則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層層深入,條理清晰。
(3)論證手法多樣。
本文在分析“扶不扶”而今成為兩難選擇的原因時,提供了網(wǎng)上的投票顯示,列舉了“彭宇案”“農夫與蛇”的故事,呈現(xiàn)了有關“奔馳大叔”的新聞,這些舉例論證非常具有典型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運用了對比論證,呈現(xiàn)人們困惑的現(xiàn)狀,讓人印象深刻。
(答出兩點即可。)
下載233網(wǎng)校APP及時獲取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
面試報考: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報名時間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zhàn)通關!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