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材料
蘇步青教授為中國教學和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從教50多年,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也很有成就。早在30年代,蘇步青在日本榮獲理學博士,與同學陳建功相約,自愿來到新建的浙江大學數學系任教。當時系里只有4個教師,14個學生,圖書資料奇缺,實驗設備全無,經費無著落。
他名為副教授,連續(xù)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但他毫不動搖,他與陳建功每人開4門課,外加輔導、改作業(yè)、編教材、搞科研。他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資料,一個假期找回20萬字。他靠這種自覺的事業(yè)心和意志力,為社會培養(yǎng)了很多人才。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獻身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
問題:從教師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來看,你從蘇步青教授的事跡中得到什么啟示?(14分)
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關于太湖的形成演變,一些學者認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時,太湖平原受到了廣泛的海侵,形成了一個大的海灣,以后由于長江口南岸和錢塘江北岸兩大沙嘴不斷增長,使這一海灣逐漸被封閉,成為瀉湖。太湖及其周圍的湖群就是由海灣——瀉湖演變而來。
近幾年來,我們對太湖湖底地形進行了大規(guī)模測量,對太湖的形成演變有了新的認識。測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沒有深槽也沒有大規(guī)模淺灘,基本是一個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為堅硬的黃土物質。據測,這層黃土形成于距今1.1萬~2萬年間。黃土層表面除少量薄層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沒在黃土層之上。
從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積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灣和瀉湖,而是一個覆蓋著黃土的沖積平原環(huán)境。在這黃土平原之上,曾陸續(xù)發(fā)現大量的古脊椎動物骨骼和古文化遺址。經考察發(fā)現,在太湖一帶的許多湖泊的湖底,廣泛分布著距今2500~5800年間各個時代的文化遺址。又,北宋《吳縣水利書》稱:“鍔城西寧八年(公元1475年),遏大旱,竊觀震澤水退數里,清水湖鄉(xiāng)千數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數里之間。信之,昔為農田,今日太湖也。”這說明在公元1475年干旱時,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現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實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眾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類歷史時期。
太湖平原這些湖泊相繼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氣候影響,洪水泛濫,澇水內積。
根據這里的孢粉分析及歷史資料記載,約1萬年以來,太湖平原至少經歷了四次相對的溫暖濕潤時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2900~4000年,推測當時的氣溫比現在高1.5~2℃左右,當時海平面約比現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現了許多湖泊沼澤。現在所發(fā)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這一時期,這些泥炭層均直接覆蓋在黃土之上。第三次大約是距今2千年,當時的平均溫度亦比現在高1~1.5℃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濫頻繁。大規(guī)模地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澤“三江”,就在這一時期。太湖就大約形成和出現在這一時期,湖底多次發(fā)現的戰(zhàn)國青銅劍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歷史。第四次是唐宋時期,據史料推測,平均溫度亦比現在高1~1.5℃左右。《宋史?五行志》記載,蘇州郡在這一時期就發(fā)生大小水災16次之多,不少洼地積水成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海水上漲,海潮倒灌,人類圍墾,河道淤塞,宣泄不暢。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吳淞江,北宋時寬14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蘇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積和人類圍墾,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現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僅四五十米,排泄遏阻,水澇內漬,致使許多洼地相繼集成湖泊。據載,東漢時期太湖面積約1580~1580平方公里,宋時已達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雖不斷被圍墾,現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總之,長期以來,人們雖沒有放棄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斷圍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澇面積增加,擴大了湖泊,導致今天的太湖形勢。
問題:(1)對第一段中提到的“瀉湖”這一概念進行解釋。(6分)
(2)文中所說的“新的認識”,包含哪幾點?(8分)
3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憶劉半農君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這題目并不出得過分。半農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么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么來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陳獨秀先生去請萊的,到了之后,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zhàn)士。他活淡,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簧信,“她”字和“牝”字的創(chuàng)造,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伙伴,進行之際,心口并不相應,或者暗暗地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閑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么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后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于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后來也要標點《何典》,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后,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于《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地據了要津,我也漸漸地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地做打油詩,弄爛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沖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后,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zhàn)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zhàn)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
注:(1)1928年魯迅任《語絲》主編期間,選登了一篇讀者來信。這封信糾正了劉半農發(fā)表在該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史實性錯誤。(2)指劉半農于1933年到1934年間發(fā)表于《論語》《人世間》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
問題:(1)“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地做打油詩,弄爛古文”一句中,作者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爛”字?請從字義與情感兩個方面分析。(6分)
(2)聯系最后一段,談談你對“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的理解。(8分)
試題推薦:中學教師資格倒計時通關特訓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