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執業藥師藥理學知識點:細菌的耐藥性
細菌的耐藥性又稱抗藥性,一般是指細菌與藥物多次接觸后,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藥物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或無效。
一、耐藥性產生機制
1.產生滅活酶 滅活酶有兩種,一是水解酶,如β-內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頭孢菌素。該酶可由染色體或質粒介導,某些酶的產生為體質性(組構酶);某些則可經誘導產生(誘導酶)。二是鈍化酶又稱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團結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NH2基上,使抗生素失活。多數對氨基甙類抗生素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能產生質粒介導的鈍化酶,如乙酰轉移酶作用于NH2基上,磷酸轉移酶及核苷轉移酶作用于OH基上。上述酶位于胞漿膜外間隙,氨基甙類被上述酶鈍化后不易與細菌體內的核蛋白體結合,從而引起耐藥性。
2.胞漿膜通透性 細菌可通過各種途徑使抗菌藥物不易進入菌體,如革蘭陰性桿菌的細胞外膜對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綠膿桿菌和其他革蘭陰性桿菌細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異性通道功能改變引起細菌對一些廣譜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包括某些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細菌對四環素耐藥主要由于所帶的耐藥質粒可誘導產生三種新的蛋白,阻塞了細胞壁水孔,使藥物無法進入。革蘭陰性桿菌對氨基甙類耐藥除前述產生鈍化酶外,也可由于細胞壁水孔改變,使藥物不易滲透至細菌體內。
3.細菌體內靶位結構的改變 鏈霉素耐藥株的細菌核蛋白體30S亞基上鏈霉素作用靶位P10蛋白質發生改變;利福平的耐藥性是細菌RNA多聚酶的β'亞基發生改變,使其與藥物的結合力降低而耐藥。由質粒介導的對林可霉素和紅霉素的耐藥性,系細菌核蛋白體23S亞基的腺嘌呤甲基化,使藥物不能與細菌結合所致。某些肺炎球菌、淋球菌對青霉素G耐藥,以及金葡菌對甲氧苯青霉素耐藥,乃因經突變引起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改變,使藥物不易與之結合。這種耐藥株往往對其他青霉素(如苯唑或鄰氯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類也都耐藥。
4.其他 細菌對磺胺類的耐藥,可由對藥物具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產生增多所致;也可能通過改變對代謝物的需要等途徑。
二、避孕細菌耐藥性的措施
為了克服細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臨床醫生要注意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給予足夠的劑量與療程,必要的聯合用藥和有計劃的輪換供藥。此外,醫藥學專家還應努力開發新的抗菌藥物,改造化學結構,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易于透入菌體。
相關推薦:
相關匯總:執業藥師藥學專業知識藥理學知識點匯總
??????
?γ????
???????
????????
-
1
????????
?????????澫??
??????????????? -
2
???????
?????????
???????????????? -
3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