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陰陽屬性
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五、影響因素
每一味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影響其轉化的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藥物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同較多的升浮藥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減弱。故李時珍說:“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第四節 歸 經
一、含義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藥物作用的部位,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聯系起來,用以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范圍,從而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選擇用藥的依據。
二、理論基礎
藥物的歸經是以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
三、確定依據
1、藥物的特性
關于藥物的歸經,古代文獻上又曾將它和“五味”聯系起來,認為: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腎。
這種歸納,雖然對一部分藥物是符合的,但絕大部分與客觀實際情況并不一,不能作為規律性來認識。
2、藥物的療效
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癥;肝有病變時,常出現脅痛、抽搐等癥;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神志昏迷等....。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用麝香、菖蒲能蘇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人心經....。由此可見,藥物的歸經也是人們長期從臨床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肺、脾、肝、腎等臟腑的名稱,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少陰、太陰等,有時也將二者結合起來,如少陰心經等。
五、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如頭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質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葛根、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柴胡善治少陽經頭痛,吳茱萸善治厥陰經頭痛,細辛善治少陰經頭痛,治療時必須考慮到藥物的歸經特點方可提高療效。
歸經學說主要闡明藥物作用的定位,與氣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構成了中藥“三位一體”的藥性基礎,對于完整地解釋藥物的作用原理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還須注意,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
第五節 有毒與無毒
一、含義
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毒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必須認識中藥的毒性,了解毒性反應產生的原因,掌握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
二、確定依據
1、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含有毒成分。
2、整體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過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因而治療用藥時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如人參、知母等皆有產生中毒反應的報道,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
三、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
藥物的毒性與品種、入藥的部位、產地、采集時間、貯存、加工炮制、配伍、劑型、給藥途徑、用量、使用時間的長短、在皮膚粘膜施用面積大小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時,應從上述環節進行控制,避免中毒的發生。
四、引起中藥中毒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1、 品種混亂
2、 誤服毒藥
3、 用量過大
4、 炮制失度
5、 劑型失宜
6、 管理不善
7、 療程過長
8、 配伍不當
9、 辨證不準
10、 個體差異
五、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1、 用量要適當,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要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2、 采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采制的各個環節,杜絕偽品。
3、 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 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