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教材中,變動較大的是中醫的辨證論治,中醫內科辨證論治共新增了8個疾病,分別是肺脹、心悸、脅痛、汗證、水腫、腰痛、內傷發熱、積聚。
本次將對內傷發熱和積聚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新增考點
1、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是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引起的發熱。
可參考的西醫學疾病有稱的功能性低熱、腫瘤、血液病、結締組織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發熱,和某些原因不明的發熱,具有內傷發熱的臨床表現等。
證型 | 癥狀 | 用藥 | |
氣虛發熱 | 發熱,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后發作或加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 方劑 | 補中益氣湯 |
中成藥 | 補中益氣丸 | ||
陰虛發熱 | 午后潮熱,或夜間發熱,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干咽燥。舌質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脈細數 | 方劑 | 清骨散 |
中成藥 | 知柏地黃丸 | ||
氣郁發熱 | 發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郁,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 | 方劑 | 丹梔逍遙散 |
中成藥 | 丹梔迫遙丸 | ||
血瘀發熱 | 午后或夜晚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口燥咽干,肢體或軀干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 方劑 | 血府逐瘀湯 |
中成藥 | 血府逐瘀口服液 |
2、積聚
積聚又叫“癥瘕",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疾病。
“積”可參考的西醫學疾病有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增生型腸結核,腹腔腫瘤等;“聚"可參考的西醫學疾病有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塊。
證型 | 癥狀 | 用藥 | |
肝氣郁結 | 腹中結塊柔軟,時聚時散,攻竄脹痛,脘脅脹悶不適。舌淡紅,苔薄,脈弦 | 方劑 | 逍遙散合木香順氣散 |
中成藥 | 逍遙丸、木香順氣丸、寬胸舒氣化滯丸 | ||
氣滯血阻 | 腹部積塊質軟不堅,固定不移,脹痛不適。舌苔薄,脈弦 | 方劑 | 柴胡疏肝散 |
中成藥 | 中華肝靈膠囊、肝脾康膠囊、阿魏化痞膏 | ||
瘀血內結 | 腹部積塊明顯,質地較硬,固定不移,隱痛或刺痛,形體消瘦,納谷減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頸胸臂或有血痣赤縷,女子可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 方劑 | 膈下逐瘀湯 |
中成藥 | 鱉甲煎丸、化微回生片 | ||
正虛邪結 | 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飲食大減,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 方劑 | 八珍湯合化積丸 |
中成藥 | 和絡舒肝膠囊、慢肝養陰膠囊 |
二、備考指導
本次水腫、腰痛所涉及的辯證主要為氣血辨證,包括氣虛、血虛、氣滯、血瘀,八綱辨證陰虛等。
以上紅字部分為各證型的主要鑒別點。
1、氣虛: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自汗,活動時諸癥加重,脈虛、脈細弱等。
2、血虛: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
3、氣滯:脹悶疼痛,脈澀等。
4、血瘀:局部疼痛,痛如針刺,拒按,痛處固定不移,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舌紫暗,脈澀等。
5、陰虛:盜汗、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顴紅消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例題】患者女,48歲。發熱,熱勢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郁,脅肋脹滿,煩躁易怒,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宜使用的治法是()
A.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B.疏肝理氣,解郁瀉熱
C.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D.疏肝清胃,通乳消腫
E.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新增考點下載版已上線,記不住的考點、背不會的難題全都免費下載,詳細請點擊【中藥學/藥學】。更多備考資料請關注本站“考試社區”版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