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綜合題
1.中國證監會在對A上市公司進行例行檢查中,發現以下事實:
(1)A公司于1998年5月6日由B企業、c企業等6家企業作為發起人共同以發起設立方式成立,成立時的股本總額為8200萬股(每股面值為人民幣1元,下同)。其中B企業以其擁有的金
剛石生產線折股認購7000萬股,其他5家發起人以現金認購1200萬股。2001年8月9日,A公司獲準發行5000萬股社會公眾股,并于同年10月10日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此次發行完畢后
,A公司的股本總額達到13200萬股。
(2)2002年2月1日,A公司與B企業簽訂《技術服務協議》,該協議約定,A公司因使用B企業所有的金剛石的5項專利而向B企業每年支付使用費500萬元。2002年4月1日A公司召開
股東大會,該項關聯交易經出席該次大會的股東所代表的13200萬股股權的98%獲得通過。
(3)2002年9月5日,B企業將所持A公司股份680萬股轉讓給了宏達公司,從而使宏達公司持有A公司的股份達到800萬股。直到同年9月15日,宏達公司未向A公司報告。
(4)2002年10月6日,A公司董事會召開會議,擬霹出售公司重大資產的方案(該資產額超過公司資產總額的35%),于同年11月25日召開臨時股萊大會審議該方案。在如期舉行的
臨時股東大會上,除審議出售公司重大資產的決議外,還根據控股股東C企業的提議,臨時增加了一項增選一名公司董事的議案,并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通過。
(5)為A公司出具2003年度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陳某,在2003年3月lO日公司年度報告公布后,于同年3月20日購買了A公司2萬股股票,并于同年4月8日拋售,獲利3萬余元;E
證券公司的證券從業人員李某認為A公司的股票具有上漲潛力,于2004年3月15日購買了A公司股票萬股。
(6)A企業將以協議收購方式收購D上市公司(本題下稱"D公司")。具體做法為:A企業與D公司的發起人股東F國有企業(本題下稱“F企業”)訂立協議,受讓F企業持有的D公司51
%的股份。在收購協議訂立之前,D公司必須召開股東大會通過此事項。在收購協議訂立之后,F企業必須在3日內將收購協議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以及證券交易所審核批準。
收購協議在未獲得上述機構批準前不得履行。在收購行為完成之后,A企業應當在30日內將收購情況報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并予公告。為了減少A企業控制D公
司的成本,A企業在收購行為完成3個月后,將所持D公司的股份部分轉讓給H公司。
要求:根據上述事實及有關法律規定,回答下列問題:
(1)A公司上市后,其股本結構中社會公眾股所占股本總額比例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并說明理由。
(2)A公司2002年4月1日股東大會的表決程序是否有不當之處?并說明理由。
(3)B企業轉讓A公司股份的行為以及宏達公司未向A公司報告所持股份情況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并說明理由。
(4)A公司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出售公司重大資產的決議和增選一名公司董事的決議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5)陳某、李某買賣A公司股票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并說明理由。
(6)A企業收購D公司的做法存在哪些不當之處?并說明理由。
2.2004年,甲上市公司的總經理兼董事王某認識了當地證券交易所的一位信息分析師李某,倆人相見恨晚,立即成為好朋友,于是王某要求李某一起買賣證券,李某不從但答
應提供證券交易信息。在李某的協助下,王某腰纏萬貫。李某最終經不起金錢的誘惑,遂于王某利用其能得到的信息優勢連續買賣,操縱甲公司證券交易價格和證券交易量從而導
致甲公司虧損巨大。甲公司知情后隨即撤換了王某,同時也沒有進行任何披露。與此同時,甲公司的實際控股公司乙公司與丙公司合并,由此經營方針和經營范圍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甲公司沒有為此作出任何行動。
要求:根據上述事實及有關法律規定,回答下列問題:
(1)李某不與王某一起買賣證券,但為王某提供證券交易信息屬于什么行為?合法否?為什么?
(2)李某與王某利用信息優勢操縱證券交易價格和證券交易量屬于證券法規定的什么行為?合法否?為什么?
(3)甲公司虧損巨大,知情真相后撤換王某而沒有披露是否合法?為什么?
(4)甲公司對其實際控制人乙公司與丙公司的合并行為及后果而沒有任何反應是否合法?為什么?
(5)王某與李某是否應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