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是價值符號流通條件下的特有現象。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不管是社會主義經濟還是資本主義經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通貨膨脹問題的困擾。由此,各國政府均將通貨膨脹問題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問題來處理,大多數國家都把反通貨膨脹作為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從而使通貨膨脹理論成為當代貨幣銀行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的定義不盡相同。新劍橋學派代表人物瓊·羅賓遜認為:“通貨膨脹通常指的就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升。”貨幣學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在任何時空條件下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并強調:“只有當物價水平向上移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時,這才是一種貨幣現象。”新古典綜合學派代表人物保羅·薩繆爾森則認為:通貨膨脹是“在一定時期內,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不斷的上漲”。新自由主義者哈耶克指出:“通貨膨脹一詞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這種增長會合乎規律地導致物價上漲。”
盡管西方經濟學家的說法多種多樣,但關于通貨膨脹的定義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給;二是物價持續上漲。
馬克思主義貨幣理論中關于通貨膨脹性質問題的定義,是同紙幣的流通及其規律聯系在一起的。所謂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由于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必要量,從而引起的貨幣貶值、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的經濟現象。
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貨幣理論,均把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聯系在一起,將物價上漲作為通貨膨脹的基本標志。因此,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通貨膨脹定義是:通貨膨脹是在一定時間內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現象。對于這個定義的理解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通貨膨脹昕指的物價上漲并非個別商品或勞務價格的上漲,而是指一般物價水平,即全部物品及勞務的加權平均價格的上漲。在非市場經濟中,通貨膨脹則表現為商品短缺、憑票供應、持幣待購以及強制儲蓄等形式。
第二,在通貨膨脹中,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一定時間內的持續的上漲,而不是一次性的、暫時性的上漲。部分商品因季節性或自然災害等原因引起的物價上漲和經濟蕭條后恢復時期的商品價格正常上漲都不能叫做通貨膨脹。
第三,通貨膨脹所指的物價上漲必須超過一定的幅度。但這個幅度該如何界定。各國又有不同的標準,一般說來物價上漲的幅度在2%以內都不被當做通貨膨脹,有些觀點則認為只有物價上漲幅度超過5%才叫做通貨膨脹。
二、通貨膨脹的類型
(一)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與惡性通貨膨脹
按通貨膨脹的程度劃分,通貨膨脹分為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和惡性通貨膨脹四種。
爬行式通貨膨脹是指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年率不超過2%~3%,并且在經濟生活中沒有形成通貨膨脹的預期。
溫和式通貨膨脹是價格總水平上漲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體百分比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奔騰式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上漲率在2位數以上,且發展速度很快。
惡性通貨膨脹或稱超級通貨膨脹是物價上升特別猛烈,且呈加速趨勢。此時,貨幣已完全喪失了價值貯藏功能,部分地喪失了交易媒介功能。成為“燙土豆”,持有者都設法盡快將其花費出去。當局如不采取斷然措施,貨幣制度將完全崩潰。
(二)公開型通貨膨脹與隱蔽型通貨膨脹
按市場機制的作用劃分,通貨膨脹分為公開型通貨膨脹和隱蔽型通貨膨脹。.
公開型通貨膨脹的前提是市場功能完全發揮,價格對供求反應靈敏,過度需求通過價格的變動得以消除,價格總水平明顯地、直接地上漲。
隱蔽型通貨膨脹則是表面上貨幣工資沒有下降,物價總水平也未提高,但居民實際消費水準卻下降的現象。其前提是,在經濟中已積累了難以消除的過度需求壓力,但由于政府對商品價格和貨幣工資進行嚴格控制,過度需求不能通過物價上漲而吸收,商品供不應求的現實通過準價格形式表現出來,如黑市、排隊、憑證購買、有價無貨以及一些產品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質量下降等。
(三)預期性通貨膨脹與非預期性通貨膨脹
按能否被預期劃分,通貨膨脹分為預期性通貨膨脹和非預期性通貨膨脹。
預期性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過程被經濟主體預期到了,以及由于這種預期而采取各種補償性行動引發的物價上升運動。如在工資合同中規定價格的條款,在商品定價中加進未來原料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因素。
非預期性通貨膨脹指未被經濟主體預見的,不知不覺中出現的物價上升。
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分為預期性和非預期性兩種,主要作用在于考察通貨膨脹的效應。
一般認為,只有非預期性通貨膨脹才有真實效應,而預期性通貨膨脹沒有實在性的效果,因為經濟主體已采取相應對策抵消其影響了。
(四)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與結構型通貨膨脹
按成因進行劃分,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型通貨膨脹。在下面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中具體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