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貨幣需求理論(理論模型)
貨幣需求理論主要分析經濟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社會各個部門的貨幣需求量,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對社會各個部門的貨幣需求產生影響的。
(一)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
馬克思關于流通中貨幣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貨幣必要量”的概念來表述。基本公式是:
這一規律可用符號表示為:
式中,P是商品價格,T是商品交易量,V是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是貨幣需求量。公式表明:貨幣量取決于價格的水平、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和貨幣的流通速度這幾個因素。
馬克思揭示的貨幣必要量規律,是以他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該理論的前提條件是:
(1) 黃金是貨幣商品,以及完全的金流通。
(2) 商品價格總額是既定的。商品價格并非取決于流通過程,而是取決于生產過程。
(3) 這里考察的只是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而沒有考察與整個再生產過程密切相聯系的儲蓄、投資、資本運動等引起的貨幣需求,甚至連同商品交易有關的信用交易、轉賬結算也排除在外。
(二)貨幣數量論的貨幣需求理論
1.費雪方程式
歐文?費雪(Fisher)于1911出版的《貨幣的購買力》一書,是貨幣數量論的代表作。在該書中,費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稱為費雪方程式,即:
MV=PY
其中M是總貨幣存量,P是價格水平,Y為各類商品的交易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它代表了單位時間內貨幣的平均周轉次數。該方程式表明,名義收入等于貨幣存量和流通速度的乘積。
上式還可以表示為:
這一方程式表明,物價水平的變動與流通中的貨幣數量的變動和貨幣的流通速度變動成正比,而與商品交易量的變動呈反比。
2.劍橋方程式
劍橋學派認為處于經濟體系中的個人對貨幣的需求實質是選擇以怎樣的方式保持自己資產的問題。每個人持有多少貨幣,有種種原因,但在名義貨幣需求與名義收入之間總是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比例關系:因此有:
Md=kPY
式中Md為名義貨幣需求,Y代表總收入,P代表價格水平,k為以貨幣形式保存的財富占名義總收入的比例。
(三)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
凱恩斯用流動性偏好解釋人們持有貨幣的需求。
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行為是由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等三種動機決定的。
凱恩斯主義把可用于儲蓄財富的資產分為貨幣與債券,把人們持有貨幣的三個動機劃分為兩類需求。一是消費動機與預防動機構成對消費品的需求,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率;二是投機動機構成對投資品的需求,人們對投資品的需求取決于“資本邊際效率”,而“資本邊際效率”主要由利率水平決定。
凱恩斯主義提出了自己的貨幣需求函數:
由于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放棄手中貨幣流動性的報酬,所以利率不能過低,否則人們寧愿持有貨幣而不再儲蓄,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性偏好陷阱”。
此時,由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
(四)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
1.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吸收了劍橋方程和凱恩斯主義的思想,被譽為當代貨幣主義。
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是相當復雜的,人們的資產選擇范圍非常廣泛。
基于上述認識,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貨幣需求函數模型:
式中 為名義貨幣需求, 為實際貨幣需求量。f為函數符號, 為恒常收入,W為人力資本占非人力資本比率, 為存款利率, 為預期公債收益率, 為預期股票收益率, 為預期物價變動率,u為其它隨機變量,P為一般物價水平。
2.影響貨幣需求量的因素分析
弗里德曼不僅關心名義貨幣需求量,而且特別關心實際貨幣需求量。在影響貨幣需求量的諸多因素中,弗里德曼把它們劃分為三組。
第一組,恒常收入Yp和財富結構W。第一組因素與貨幣需求量呈同方向變化。
第二組,各種資產的預期收益和機會成本。它包括 和 四項。同貨幣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化。
第三組,各種隨機變量u。它包括社會富裕程度,取得信貸的難易程度,社會支付體系的狀況等等。
3.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與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的差別,主要表現在:
(1)二者強調的側重點不同。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非常重視利率的主導作用。凱恩斯認為,利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變動,最終必然影響貨幣需求量。而弗里德曼則強調恒常收入對貨幣需求量的重要影響,認為利率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2)由于上述分歧,導致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在貨幣政策傳導變量(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上產生分歧。 凱恩斯主義認為應是利率,貨幣主義堅持是貨幣供應量。
(3)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量受未來利率不確定性的影響,因而不穩定,貨幣政策應“相機行事”。而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量是穩定的,可以預測的,因而“單一規則”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