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貨幣供給機制
(一)貨幣供給過程
1.貨幣供給的決定
現代信用制度下貨幣供應量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兩個: 基礎貨幣(B)與貨幣乘數(m)。 。
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成正比。
2.基礎貨幣的決定
(1)基礎貨幣的構成
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強力貨幣或貨幣基礎,是非銀行公眾所持有的通貨(C)與銀行的存款準備金(R)之和。弗里德曼和施瓦茲認為,高能貨幣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能隨時轉化為存款準備金,
不具備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貨幣。
B=C+R
基礎貨幣量一般用B表示:其中,存款準備金包括商業銀行持有的庫存現金、在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一般用R表示;流通中的通貨等于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發行,一般用C表示。基礎貨幣的表達式:B=C+R=流通中的通貨+存款準備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準備金 ,定期存款準備金 ,以及超額準備金 。所以,全部基礎貨幣方程式可表示為:B=C+ + +。
(2)貨幣存量(供應量)的影響因素
基礎貨幣量、銀行存款與其準備金的比例、存款與通貨的比率都會引起貨幣存量的同方向變化。這三個因素是由公眾、銀行、貨幣當局三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分別決定的。
(3)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
基礎貨幣的構成雖然比較復雜,但都是由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創造的,可以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包括: (1)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再貸款;(2)收購金、銀、外匯等儲備資產投放的貨幣;(3)購買政府部門(財政部)的債券。
如果中央銀行能夠有效控制基礎貨幣B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貨幣供應量的關鍵,就在于中央銀行能否準確測定和調控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
(1)貨幣乘數的確定
貨幣乘數m是貨幣供應量 同基礎貨幣B的比率。亦即每一基礎貨幣的變動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倍增或倍減。所以,凡是影響基礎貨幣B的因素,都是影響貨幣乘數m的因素。因而,我們可以利用基礎貨幣總公式,推導出貨幣乘數m。
如果用代表貨幣供給,用B代表基礎貨幣,m代表貨幣乘數,則可得出下列公式:
MS=m?B或m=MS/B
設:提現率h,活期存款準備率r,超額準備率e,定期存款準備率t,以及定期存款Dt與活期存款Dd的比率s。
(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因素
貨幣供應量并不能由中央銀行絕對加以控制。從影響貨幣乘數的諸因素分析:
①中央銀行決定r(活期存款準備率)和t(定期存款準備率)。活期存款準備率和定期存款準備率受貨幣政策的影響;
②商業銀行決定e(超額準備率)。商業銀行保存多少超額準備,取決于保留超額準備的機會成本、借入資金的成本以及融通資金的方便程度等;
③社會大眾決定c(h,提現率)和s(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率)。影響c、s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各種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
M0=(Aa-La)+(Ab-La)+(Ac-Lc)
影響基礎貨幣量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
(1) A a-La為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凈額或各金融機構存款凈值。它主要受商業銀行信貸收支狀況的影響。
(2)Ab-Lb,其差額反映財政凈赤字或凈結余。若Ab>Lb,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若Ab< p>
(3)Ac-Lc,其差額主要反映官方儲備的增加或減少。官方儲備增加,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反之則減少。它的變動主要受國際收支狀況影響。
1.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與貨幣供應量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資金緊張,迫使人民銀行突破信貸總量、擴大基礎貨幣供應量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2.財政收支與貨幣供應量
國家財政收支引起銀行信貸相應收支,不同財政收支狀況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不同。
①財政收支平衡對貨幣供應量沒有影響。
②財政結余,貨幣供應量的總量收縮效應大于其總量擴張效應,引起貨幣供應總量減少。
③財政赤字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主要取決于財政赤字的彌補辦法。
A.向銀行借款或透支――銀行信貸資金運用規模擴大――貨幣供應量相應增加――導致通脹。
B.發行國債彌補財政政策――國債購買人不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也不同:
居民、企業用閑置資金購買――貨幣供應量不變;
銀行用信貸資金購買國債,或企業單位購買國債擠占了銀行信貸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
3.黃金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量
(1)在一定時期內,黃金收購量大于銷售量,黃金儲備增加,中央銀行投入的基礎貨幣增加;相反,黃金銷售量大于收購量,黃金儲備減少,中央銀行收回基礎貨幣,使貨幣供應量減少。
(2)外匯儲備增減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如果是順差,則增加外匯儲備,中央銀行增加基礎貨幣投放,貨幣供應量擴張;反之,國際收支如果是逆差,則減少外匯儲備,中央銀行收回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