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從業資格考試《金融市場基礎知識》第三章 第四節 自律性組織,考綱要求了解我國證券交易所的發展歷程。
我國證券交易所的發展歷程
1.舊中國的證券交易所
我國最早的證券交易所開創于清朝光緒末年,是由在上海經營外商股票的經紀人組織的“上海股份公所”。這是在舊中國出現的第一家外商經營的證券交易所。1905年,上海股份公所在中國香港注冊登記,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
1914年,在上海經營股票交易的商號正式組成“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業務在公會所在地集中經營。同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明確準許進行便利買賣平準市價而設的國債券、股票、公司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的交易活動。1918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1919年,北洋政府農商部正式批準設立“上海交易所”,1920年改名為“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1921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改組成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交易所法”后,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并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自此,在上海形成專營外商股票的“上海眾業公所”和專營國內證券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并駕齊驅的局面。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停業,1943年11月8日再次營業,1945年8月18日停業解散。
1946年5月,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發布訓令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5月因上海解放而停業。證券交易所成立時規定交易的標的物為公債、股票、公司債三種,并分別設立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證券交易所
新中國成立不久,為了盡快恢復金融市場秩序,疏導社會游資,引導資金投向和調整產業結構,經天津市軍管會決定并經各方積極籌備,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設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天津、北京的證券交易所于1952年下半年相繼停業清理。
3.改革開放以后的證券交易所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庫券、金融債券被準許流通,原國家體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于1985年12月聯合在廣州召開了五城市金融體制改革試點會議,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開放證券市場。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在確定上海金融市場發展規劃時,就明確將籌建證券交易所列為兩步走的第二步。經過數年的證券市場試點,上海證券交易所于1990年11月26日被批準成立,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深圳證券交易所于1989年11月15日開始籌建,1990年12月1日開始集中交易,1991年4月11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并于1991年7月3日正式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