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現代安全生產管理理論簡介
安全生產管理隨著安全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系統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的出現,使安全生產管理的內容、方法、原理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一、安全生產管理發展歷史
二、安全生產管理原理與原則
安全生產管理作為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規律,既服從管理的基本原理與原則,又有其特殊的原理與原則。
原理是對客觀事物實質內容及其基本運動規律的表述。原理與原則之間存在內在的、邏輯對應的關系。安全生產管理原理是從生產管理的共性出發,對生產管理工作的實質內容進行科學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所得出的生產管理規律。
原則是根據對客觀事物基本規律的認識引發出來的,需要人們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安全生產原則是指在生產管理原理的基礎上,指導生產管理活動的通用規則。
原理與原則的本質與內涵是一致的。一般來說,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意義;原則更具體,對行動更有指導性。
(一)系統原理
1.系統原理的含義
系統原理是現代管理學的一個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們在從事管理工作時,運用系統理論、觀點和方法,對管理活動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達到管理的優化目標,即用系統論的觀點、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處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所謂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任何管理對象都可以作為一個系統。系統可以分為若干個子系統,子系統可以分為若干個要素,即系統是由要素組成的。按照系統的觀點,管理系統具有6個特征,即集合性、相關性、目的性、整體性、層次性和適應性。
安全生產管理系統是生產管理的一個子系統,包括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安全防護設備與設施、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安全生產操作規范和規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等。安全貫穿于生產活動的方方面面,安全生產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體人員的管理。
2.運用系統原理的原則
(1)報考相關性原則。報考相關性原則告訴我們,構成管理系統的各要素是運動和發展的,它們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顯然,如果管理系統的各要素都處于靜止狀態,就不會發生事故。
(2)整分合原則。高效的現代安全生產管理必須在整體規劃下明確分工,在分工基礎上有效綜合,這就是整分合原則。運用該原則,要求企業管理者在制定整體目標和進行宏觀決策時,必須將安全生產納入其中,在考慮資金、人員和體系時,都必須將安全生產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考慮。
(3)反饋原則。反饋是控制過程中對控制機構的反作用。成功、高效的管理,離不開靈活、準確、快速的反饋。企業生產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所以必須及時捕獲、反饋各種安全生產信息,以便及時采取行動。
(4)封閉原則。在任何一個管理系統內部,管理手段、管理過程等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這就是封閉原則。封閉原則告訴我們,在企業安全生產中,各管理機構之間、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間,必須具有緊密的聯系,形成相互制約的回路,才能有效。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義
在管理中必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體現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為本有兩層含義:一是一切管理活動都是以人為本展開的,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管理層面上,離開人就無所謂管理;二是管理活動中,作為管理對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統各環節,都是需要人掌管、運作、推動和實施。
2.運用人本原理的原則
(1)動力原則。推動管理活動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須有能夠激發人的工作能力的動力,這就是動力原則。對于管理系統,有3種動力,即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
(2)能級原則。現代管理認為,單位和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順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級,就像原子中電子的能級一樣。在管理系統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級,根據單位和個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發揮不同能級的能量,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這就是能級原則。
(3)激勵原則。管理中的激勵就是利用某種外部誘因的刺激,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科學的手段,激發人的內在潛力,使其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是激勵原則。人的工作動力來源于內在動力、外部壓力和工作吸引力。
講解:于古順
(三)預防原理
1.預防原理的含義
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應該做到預防為主,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減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就是預防原理。
2.運用預防原理的原則
(1)偶然損失原則。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嚴重程度,都是隨機的、難以預測的。反復發生的同類事故,并不一定產生完全相同的后果,這就是事故損失的偶然性。偶然損失原則告訴我們,無論事故損失的大小,都必須做好預防工作。
(2)因果關系原則。事故的發生是許多因素互為因果連續發生的最終結果,只要誘發事故的因素存在,發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或遲或早而已,這就是因果關系原則。
(3)3E原則。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原因可歸結為4個方面,技術原因、教育原因、身體和態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針對這4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Engineering)對策、教育(Education)對策和法制(Enforcement)對策,即所謂3E原則。
(4)本質安全化原則。本質安全化原則是指從一開始和從本質上實現安全化,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達到預防事故發生的目的。本質安全化原則不僅可以應用于設備、設施,還可以應用于建設項目。
(四)強制原理
1.強制原理的含義
采取強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為,使個人的活動、行為等受到安全生產管理要求的約束,從而實現有效的安全生產管理,這就是強制原理。所謂強制就是絕對服從,不必經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動。
2.運用強制原理的原則
(1)安全第一原則。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進行生產和其他工作時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當生產和其他工作與安全發生矛盾時,要以安全為主,生產和其他工作要服從于安全,這就是安全第一原則。
(2)監督原則。監督原則是指在安全工作中,為了使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得到落實,必須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企業生產中的守法和執法情況進行監督。
三、事故致因理論
事故發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只有掌握了事故發生的規律,才能保證安全生產系統處于安全狀態。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事故進行研究,給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論,下面簡要介紹幾種。
(一)事故頻發傾向理論
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頻發傾向理論。事故頻發傾向是指個別容易發生事故的穩定的個人內在傾向。事故頻發傾向者的存在是工業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數具有事故頻發傾向的工人是事故頻發傾向者,他們的存在是工業事故發生的原因。如果企業中減少了事故頻發傾向者,就可以減少工業事故。
(二)海因里希因果連鎖理論
海因里希把工業傷害事故的發生發展過程描述為具有一定因果關系事件的連鎖,即:人員傷亡的發生是事故的結果,事故的發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是由于人的缺點造成的,人的缺點是由于不良環境誘發或者是由先天的遺傳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將事故因果連鎖過程概括為以下5個因素:遺傳及社會環境,人的缺點,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事故,傷害。海因里希用多米諾骨牌來形象地描述這種事故的因果連鎖關系。在多米諾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則將發生連鎖反應,其余幾枚骨牌相繼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間的一枚骨脾,則連鎖被破壞,事故過程被中止。他認為,企業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消除機械的或物質的不安全狀態,中斷事故連鎖的進程,從而避免事故的發生。
(三)能量意外釋放理論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種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釋放,各種形式的能量是構成傷害的直接原因。因此,應該通過控制能量或控制作為能量達及人體媒介的能量載體來預防傷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礎上,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釋放理論,提出“人受傷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種能量的轉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體造成傷害的分類方法,將傷害分為兩類:第一類傷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損傷閾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類傷害是由影響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換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凍傷。哈登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某種形式的能量能否產生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的傷害取決于能量大小、接觸能量時間長短和頻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據能量意外釋放論,可以利用各種屏蔽來防止意外的能量轉移,從而防止事故的發生。
(四)系統安全理論
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研制洲際導彈的過程中,系統安全理論應運而生。
系統安全理論包括很多區別于傳統安全理論的創新概念:
(1)在事故致因理論方面,改變了人們只注重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的傳統觀念,開始考慮如何通過改善物的系統可靠性來提高復雜系統的安全性,從而避免事故。
(2)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絕對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潛伏著危險因素。通常所說的安全或危險只不過是一種主觀的判斷。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險源,可以減少來自現有危險源的危險性,寧可減少總的危險性而不是只徹底去消除幾種選定的風險。
(4)由于人的認識能力有限,有時不能完全認識危險源及其風險,即使認識了現有的危險源,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現,又會產生新的危險源。
講解:于古順
四、事故預防與控制的基本原則
事故預防與控制包括事故預防和事故控制。事故預防是指通過采用技術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發生;事故控制是通過采取技術和管理手段,使事故發生后不造成嚴重后果或使后果盡可能減小。對于事故的預防與控制,應從安全技術、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等方面人手,采取相應對策。
安全技術對策著重解決物的不安全狀態問題。安全教育對策和安全管理對策則主要著眼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問題。安全教育對策主要是使人知道哪里存在危險源,如何導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如何,對于可能的危險應該怎么做。安全管理措施則是要求必須怎么做。
第三節 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現狀及管理方針
一、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現狀
(一)安全生產事故情況
近幾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事故死亡人數都在10萬人左右,發生各類事故100多萬起。以2004年為例,全國共發生各類事故803571起,死亡136755人。安全生產事故的總體現狀是:工礦企業事故發生總數有下降趨勢,事故發生次數多,事故傷亡人數多,事故發生率遠高于美國、英國、日本等工業化國家,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多發和死亡人數多是安全生產事故的一大特點。
講解:于古順
(二)安全生產法律體系建設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制定并頒布了近20部有關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如《海上交通安全法》、《鐵路法》、《礦山安全法》、《民航法》、《煤炭法》、《公路法》、《建筑法》和《消防法》等。這些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依法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安全生產法制建設。
2002年,為全面、完整地反映國家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基本方針、基本原則,確定對各行業、各部門和各類企業普遍適用的安全生產基本管理制度,并對安全生產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共性的、基本的法律問題作出統一規范,全國人大頒布實施了《安全生產法》。以《安全生產法》為核心,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安全生產法規和規章的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
200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和《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這是黨和政府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又一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安全生產工作。
(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情況
近年來,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縣(區)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相繼建立,安全監管體系日趨健全。目前,市、縣兩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建立率達到90.7%和76.4%,全國共有安全監管人員2.5萬人。國家還增大了對一些高風險行業的安全生產監察力度,如在2003年,僅煤礦監察機構就監察礦井23896處次,下達現場處理決定書41075份。但整體上還存在薄弱環節,如安全生產監察執法人數少、監督機構不夠健
全、監督執法人員素質低等。
(四)安全生產技術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能力的增強,國家已經規定淘汰了兩批落后設備。企業按照產品升級換代的需要,也逐漸淘汰了一些落后的工藝和設備,自主開發和引進了一些先進的安全檢測、監測儀器設備。國家整體安全生產技術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總體安全技術水平仍然比較低,特別是安全監測技術設備、應急救援技術裝備遠遠落后于工業化國家。
(五)安全生產管理情況
2003年,全國絕大部分煤礦,超過50﹪的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完成了安全評估工作。2003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及其他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要求,大型建設項目、高風險建設項目和高風險企業開展了安全預評價和安全現狀綜合評價,使其整體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應該看到,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管理水平還很低。
講解:于古順
二、安全生產管理方針及其含義
《安全生產法》在總結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規定為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
所謂“安全第一”,就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在處理保證安全與生產經營活動的關系上,要始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優先考慮從業人員和其他人員的人身安全,實行“安全優先”的原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生產的其他目標。
所謂“預防為主”,就是按照系統化、科學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千方百計預防事故的發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小結:本講簡要介紹安全生產管理的發展歷史、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現狀和我國安全生產管理方針,闡述安全生產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要求大家重點掌握安全生產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