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安全生產統計分析
第一節 統計基礎知識
社會的迅速發展,產生大量的信息。數據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廣泛存在。從紛亂復雜的數據中發現規律,認識問題,要借助統計學這個工具來完成。統計學就是研究數據及其存在規律的一門科學。1984年我國頒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簡稱《統計法》),為有效地、科學地開展統計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證。《統計法》頒布后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施行的《統計法》是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于2009年6月27日修訂通過的,2010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
安全生產統計主要包括生產安全事故統計、職業衛生統計、安全生產行政執法統計。
一、統計工作的基本步驟
完整的統計工作一般包括設計、收集資料(現場調查)、整理資料、統計分析4個基本步驟。
1.設計。制定統計計劃,對整個統計過程進行安排。
2.收集資料(現場調查)。根據計劃取得可靠、完整的資料,同時要注重資料的真實性。收集資料的方法有3種。統計報表、日常性工作、專題調查。
3.整理資料。原始資料的整理、清理、核實、查對,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便于計算和分析。可借助于計算機軟件進行(常用軟件有Excel、EPI、Epidata等)核對整理。
4.統計分析。運用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計算有關的指標和數據,揭示事物內部的規律(常用軟件包括Excel、SPSS、SAS等)。
二、統計學基本知識
(一)統計資料的類型
統計資料(或稱統計數據)有3種類型: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和等級資料。
1.計量資料
定義:通過度量衡的方法,測量每一個觀察單位的某項研究指標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數據資料,例如:質量與長度。
特點:有度量衡單位、可通過測量得到、多為連續性資料。
2.計數資料
定義:將全體觀測單位按照某種性質或特征分組,然后再分別清點各組觀察單位的個數。
特點:沒有度量衡單位、通過枚舉或記數得來、多為間斷性資料。
3.等級資料
定義:介于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之間的一種資料,通過半定量方法測量得到。
特點:每一個觀察單位沒有確切值,各組之間有性質上的差別或程度上的不同。
(二)統計學中的重要概念
1.變量
研究者對每個觀察單位的某項特征進行觀察和測量,這種特征稱為變量,變量的測得值叫變量值(也叫觀察值)。
2.變異
變異是指同質事物個體間的差異。變異來源于一些未加控制或無法控制的甚至不明原因的因素,變異是統計學存在的基礎,從本質上說,統計學就是研究變異的科學。
3.總體與樣本
總體: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研究對象的全體。當研究有具體而明確的指標時,總體是指該項變量值的全體。
樣本:是總體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現實研究中,直接研究總體的情況是很困難或者不可能的,因此實際工作中往往從總體中抽取部分樣本,目的是通過樣本信息來推斷總體的特征。
4.隨機抽樣
是指按隨機的原則從總體中獲取樣本的方法,以避免研究者有意或無意地選擇樣本而帶來偏性。隨機抽樣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抽樣方法。
5.概率
概率是描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數值,常用P來表示。概率的大小在0和l之間,越接近l,說明發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說明發生的可能性越小。統計學中的許多結論是帶有概率性質的,通常一個事件的發生小于5%,就叫小概率事件。
6.誤差
統計上所說的誤差泛指測量值與真值之差,樣本指標與總體指標之差。主要有以下兩種:
(1)系統誤差
指數據搜集和測量過程中由于儀器不準確、標準不規范等原因,造成觀察結果呈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這種誤差稱為系統誤差。
特點:具有累加性。
(2)隨機誤差
由于一些非人為的偶然因素使得結果或大或小,是不確定、不可預知的。
特點:隨測量次數的增加而減小。
隨機誤差包括隨機測量誤差和抽樣誤差。
1)隨機測量誤差。在消除了系統誤差的前提下,由于非人為的偶然因素,對于同一樣本多次測定結果不完全一樣,結果有時偏大有時偏小,沒有傾向性,這種誤差叫隨機測量誤差。其特點:沒有傾向性,多次測量計算平均值可以減小甚至消除隨機測量誤差。
2)抽樣誤差。是由于抽樣原因造成的樣本指標與總體指標之間的差別。其特點:抽樣誤差不可避免。統計上可以估計抽樣誤差,并在一定范圍內控制抽樣誤差。
通常可以通過改進抽樣方法和增加樣本量等方法來減少抽樣誤差。
233安全工程師網校已經推出2014年安全工程師高清版課程,我們熱忱歡迎大家報名!
報名熱線:4000-800-233。熱線開通中,歡迎大家隨時撥打了解詳情!
考生還可點擊查看2013年233網校安全工程師培訓通過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