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操作風險評估
(一)操作風險評估要素和原則
操作風險評估要素包括內部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數據、外部相關損失數據、情景分析、本行的業務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因素四個方面。
1.內部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數據
內部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數據包括操作風險損失事件發生后可以標識、計量和描述該風險事件的各項數據信息,涵蓋商業銀行所有機構和所有重要的業務活動,反映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狀況。
內部操作風險損失數據應當是客觀已發生的操作風險的損失數據,而非預期的損失數據。各級操作風險管理部門除定期分析內部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外,應及時對管轄范圍內的操作風險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從而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實現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的動態管理。
2.外部相關損失數據
外部相關損失數據/信息應當包括實際損失金額數據、發生損失事件的業務范圍信息、損失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情況,以及其他有助于評估商業銀行損失事件的信息。商業銀行必須建立系統性的流程,確定在什么情況下應當使用外部相關損失數據及使用方法(如放大倍數、定性調整等)。
3.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主要依靠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進行定性分析,情景分析/評估的結果應與實際損失對比,并隨時進行驗證和重新評估,以確保情景分析的合理性。
4.業務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因素
除使用實際損失數據及情景分析外,商業銀行還必須評估業務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因素對操作風險的影響,反過來操作風險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質量。
操作風險評估通常從業務管理和風險管理兩個角度開展,遵循由表及里、自下而上、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
(二)操作風險評估方法
1.自我評估法
操作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有自我評估法、損失分布法和風險地圖法等。其中,自我評估法運用最廣泛、最成熟。
在操作風險自我評估的過程中,可依據評審對象的不同,采用流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引導會議法、調查問卷法等方法,并借助操作風險定義及損失事件分類、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歷史數據、各類業務檢查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操作風險自我評估。
2.關鍵風險指標法(KRls)
關鍵風險指標法可基于自我評估法和因果分析模型,選擇已經識別出來的主要操作風險因素,并結合商業銀行的內、外部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數據形成統計分析指標,用以評估商業銀行整體的操作風險水平。商業銀行可根據關鍵風險指標法所反映的風險評估結果進行優先排序,依據風險的重要程度有針對性地采取恰當措施控制操作風險。
商業銀行應當基于操作風險自我評估法和關鍵風險指標法,定期對主要操作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對可能發生的重大操作風險損失事件做好充分準備。